高陵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西安市辖域北部,距西安市钟楼和咸阳国际机场20公里、新市政中心仅7公里。西铜、西禹高速公路横穿南北,境内一马平川,是一片充满希望的投资热土。东西长20.55公里,南北宽20.1公里,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称。因境内有奉正塬,塬体高隆,称塬为陵,故名高陵。境内有唐昭慧塔、李晟碑、东渭桥遗址等古文化遗迹,建于秦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是全国建县历史最早的县份之一。
高陵县总面积294平方公里,辖5镇3街办2管委会,88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33.35万人。虽面积较小,但地平土肥,物华天宝。上世纪50年代,被国务院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80年代中期,曾以养鸡闻名全国;90年代初,又被评为西北唯一的吨粮县。90年代后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的路子。特别是新世纪来,高陵县经济发展速度一直走在全市、全省前列。
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县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围绕现代城市新区建设目标,以“项目建设突破年”为抓手,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完成了县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县地方生产总值完成279.94亿元,增长1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4.71亿元,增长33.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51亿元,增长2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030元,增长10.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167元,增长14%。
高陵境内地势平坦,为十三朝古都长安的京畿之地。自西北微向东南倾斜,海拔357—414米。最高点为泾渭镇的梁村原,最低点为张卜乡韩家村的夹滩。渭河自西向东流经县域南部,县内流长20多公里。古有漕运之利。泾河自西北向东南在泾渭镇泾渭堡东北流入渭河,县内流长13公里。灌溉之利惠及两千多年。二水流向将全境切割为泾渭河北、泾渭夹角、渭河南三个自然区。泾渭河北岸为奉正原,自泾阳来,过县境,达临潼,延及数十里,高者四、五丈,周、汉、隋、唐王侯将相多葬于此。奉正原以北为川平地,占总面积76.7%;泾渭二水间为鹿苑原,系咸阳原东端。周、汉诸陵络绎而西、伏见交互、龙虎隐映。鹿苑原与奉正原的原平地,占总面积14%;渭河南为河流高漫滩,占总面积3.7%。其余为泾渭河水域面积,占总面积5.6%。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最高温度41.4℃,最低气温-20.8℃,年平均气温13.2℃。无霜期212天。年平均日照2247.3小时。年降水540毫米左右。
高陵人杰地灵、文运昌盛、钟灵毓秀、历史辉煌。汉代的冯商诏续《史记》,唐代于志宁修《隋书》,金元两朝的杨氏三代精修程朱理学,明代正德状元吕楠著述等身,清代樊景颜陈大纲著《蝶园随钞》,隋有柱国大将军、行军元帅于仲文;民国时期有中国共产党建党前陕西第一个公开传播马列主义的席实生和中共三大代表、陕西第一个共产党员刘天章。一代一代的著名历史人物不仅为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还使高陵光环四射,远近闻名,被誉为“陕西文学之乡”。
根据县委十五届四次会议的安排部署,201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委、省市政府和县委的决策部署,抓住国家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省市共建大西安和渭北工业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提质增效”的工作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项目建设提升年”为抓手,全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抓统筹、优环境、惠民生、强基层等各项工作,推动现代城市新区建设迈向新阶段。
2014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3%,达到31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达到13.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达到3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达到2863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达到13505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达到22.5亿元;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节能减排严格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之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