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人物吴贯因

家乡区县: 汕头市澄海区

吴贯因,我国著名史学家、语言学家、民主主义者。(原名吴冠英,别号柳隅)系前清举人,广东澄海名宿。莲阳永新村槐泽“红宫仔”人。早年曾执教于莲阳许厝村岭梅私塾和澄海县景韩书院,他与潮州籍城南学堂的国文老师李秀升(清末任潮安府朝议大夫)是好友。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辛亥革命前几年,他与好友李秀升、李南笙(潮州人)、李秀才(澄海人)4人相约于厦门参加同盟会。

1905年,吴贯因在莲阳许厝村岭梅私塾教书。他在友人家见到《策论》一文。此文痛斥日、俄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他拍案叫绝,大加赞赏。该文是15岁的杜国庠写的,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吴贯因主动提出,要杜国庠到他身边免费就读。从此,杜国庠在吴贯因的悉心栽培下,进步更快。尤其可贵的是,杜国庠能够在吴家阅读到当时在上海出版的各类进步书籍和刊物,眼界大开,遂接受先进思想。不久,吴贯因应聘至澄海景韩书院任教,仍携国庠于身边就读。三年后,在吴贯因先生的大力举荐和澄海乡贤之倡助下,杜国庠得到杜氏大宗祠及县邑同善祠之资助,东渡留日。
1907年,吴贯因赴日留学,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史学系,获政治学士。1909年他负责编辑《宪政新志》。杜国庠写的文章,如《资议局记事》等多篇,都在该刊发表。
在留日期间,吴贯因还结识了流亡在日本的梁启超,成为好友,从此他追随梁奔走呼号,探索富国强民之路。1912年学成归国后,便和梁启超在天津创办《庸言日报》和《庸言月刊》,梁任主笔,他当编辑。1913年,梁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他则任北洋政府卫生司司长、币制厂厂长。
吴贯因:《宪法问题之商榷》,《庸言》第1卷,第10号。吴贯因说过:“国家为重,而人民为轻。苟人民之利益与国家之利益冲突时,只能牺牲人民之利益,以殉国家,……,盖国之不存,人民且无所托命,而系论其利益也。”,国权就是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庸言报》第一卷22、23号登载吴贯因大著《中国共和之前途》一篇。
吴贯因与梁启超都参加到民国初期关于行政诉讼模式的大争议之中。梁启超则主张设立平政院作为独立的行政裁判机构,在其为进步党所拟的宪草第81条规定:“行政诉讼于平政院裁判之。平政院之组织及其官吏之任免,依法律所定。”吴贯因所拟的宪草第68条关于此点的规定,从内容到措辞都与梁氏完全相同。
围绕怎样在一个新生的共和国创建行政诉讼机制,是采纳大陆法系的二元制,还是普通法系的一元制,抑或是重点在保持我国固有的国粹,宪草起草者们之间存在严重的分歧,大致可分三派:一派是梁启超、吴贯因等进步党人的观点,主张学习大陆法系的做法,在普通审判机构外设立单独的行政审判衙门——平政院;一派以王宠惠为代表,主张采纳英美法系的一元制;另一派以康有为为代表,侧重保留传统整肃吏治的国粹——都察院。他们都不同程度地阐明了理由,但都不能说服对方,这种情况,使得争议展开。
在“国有”或“民营”的问题上,吴贯因虽然不赞同“纯然放任说”(即全面的市场调节),但同样也不赞同“极端干涉说”(即全面的国家干预),他认为在普通产业方面,“则官营不如民营”,这是因为:在官营体制之下,一方面“勤劳者与不勤劳者,其分得之利实相同”,所以“执业者必不肯勤劳以从事”;另一方面,“产业既归公有,则执业者必无为公众爱惜资本之心,于是生产费之归于浪费者,将不可胜穷”。

1936年,因脑溢血病逝于北平,终年57岁。
他的代表作有《宪法问题之商榷》、《中国共和之前途》、《中国古代之社会政策》、《中国经济进化史论》、《丙辰从军日记》、《东西印章历史及其品性之变迁》、《中国经济史眼》、《史之梯》(又名《史学概论》)、《中国文字之原始及其变迁》、《中国语言学问题》等。吴贯因一生所著甚丰, 且擅诗文,工书法,于文史学和语言学均有研究。时人把他与“岭南诗人”侯节和知名学者许伟余合称为“澄海三才子”。

张祎(2014-11-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