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足中学位于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大足区龙岗山下,创建于1927年,属重庆市首批重点中学。有教职工444人,1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000余人。
学校占地总面积183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规划布局合理,学习区、运动区、生活区秩序井然。注重绿化、美化、净化,营造干净整洁、文明祥和的育人氛围,是重庆市和大足区著名的“园林式单位”、“绿色学校”。
学校拥有重庆市普通中学中规模最大的运动场,微机室两个,语音室一个,多媒体电化教学室一个。安装有闭路电视系统、教学监控评估系统和校园网络,图书馆藏书近10万册。争创重庆市和国家级示范性高级中学的一二期工程正在修建之中,其中图书科技大楼、多功能体育馆已经竣工,学校拥有标准塑胶跑道、足球场以及一流的塑胶篮球场,学生公寓、食堂、游泳池、办公大楼已修建完成,并已投入使用。
据大足区区志载:前清科举时代,区应考童生,送府考秀才,因大足无专用考场,每
届考期,用官府空地安置桌凳以应考。清道光十年(1830)大足知区章坦察看考场,悯诸生遭“雨洒风飘”之苦,且“坐号缺如”,遂“慨然有修建试院之志”。事后,他邀倪莲舫协助筹办,区人踊跃乐捐,集资六千七百贯。试院地址选中海棠池北侧,于道光十一年(1831)春开工,次年(1832)十二月完成。因它位于海棠池北侧,遂命名为“海棠试院”,是为大足中学前身。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推翻了帝制,随之科举制度瓦解,教育制度发生了变革,新文化新思想延及大足 1927年(民国16年),报经省府批准,改“海棠试院”为“大足区立初级中学”。 1929年12月(民国18年),四川省府批示准予立案,根据当时学制正式命名“大足区立初级中学”。 1949年2月,大足区解放。
1952年2月,大足区恢复办学,区府决定仍沿用“大足区立初级中学”校名。4月,大足区人民政府把“大足区立初级中学 ”、“大足区乡村简易师范学校”、“大足区立女子初级中学”三所学校合并为一所学校,还先后接管了“大足区立万古初级中学”和私立“庆云中学”。
1951年,为适应地方行政区划,区府将“大足区立初级中学”改名为“川东区大足中学”。1952年,随着行政区的合并,学校更名为“四川省大足中学”。
1953年1月,又接上级指示更名为“四川省大足中学校”。
1980年四川省将学校定为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之一。
1997年重庆市直辖,奉上级指示,又更名为“重庆市大足中学”,并被确认为“重庆市重点中学”。
学校它位于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大足区龙岗山脚下,校园四季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环境清新幽雅,是市区“园林式单位”、“绿色学校”,被誉为“石刻之乡”的人才摇篮。占地300余亩,现有教职工444人,1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000余人。学校不断向前发展,现分为东校区和本部两校区。
拥有重庆市普通中学规模最大的运动场一个,教学大楼两幢,实验大楼一幢,图书科技大楼一幢,多功能体育馆一个,学生公寓两幢,学生食堂一个,标准游泳池一个,微机室两个,语音室一个,多媒体电化教学室一个,安装有闭路电视系统和教学监控系统,电子图书馆一个(藏书近10万册),班班通已安装54个,高等级的千兆校园网覆盖了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场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