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历史

家乡区县: 山西省盂县

西周时
盂县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期就有“五鄙为县”的说法,但山西境内最早出现县名是在春秋时期。公元前594年晋侯“赏士伯以瓜衍之县”。公元前514年,晋国六卿消灭了祁氏,将其采邑分为七县,即盂县、梗阳县、邬县、涂水县、平陵县、马首县、祁县。不过这时的县还带有采邑的性质,直到秦统一全国后,随着郡县制的健全,这些县才真正成为行政县划名称。
盂县是山西历史上最早的县名之一,也是当时晋国最北部的县,其最早的地方长官盂大夫名叫盂丙,其治所在今阳曲县大盂镇。西汉至西晋末仍名盂县,北魏时废,原治所称为大祁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又在此重置盂县,大业二年(606年)再度撤销,后世又把盂县故称为大盂城。
大盂城旧址在今阳曲县北部的大盂盆地,四周环山,略无阙处,中部平坦如砥,其地形如“盂”状,故以得名。现在旧城遗址一带还留有“西校场”、“顺城街”等古老地名和城墙遗迹。相传每逢春夏之交,天将拂晓时,大盂古城会出现海市蜃楼般的景观,远远望去,晨霭之中“隐隐有城一座,垣堞门楼皆备。人或有心穿入,则不见其形,出则复见,日出烟消始失”(《阳曲县志·古迹》)。在当地人民心目中,大盂是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地方。
隋大业二年(606年)盂县撤销后,又在东邻的原仇县境恢复。这年改原仇县为盂县,县治即今盂县县城。
原仇县本为春秋时期古仇犹国地,仇犹在古文献中亦作仇由、仇繇、仇首等等,是白狄的一支。春秋末,晋国各卿族势力积极向北方扩展领土,当时智伯选中仇犹国为攻伐的目标,但因为通往仇犹的道路艰险,行军速度迟缓,很难出奇制胜。后来智伯想出一个办法,说要将一口大钟和两辆豪华车送给仇犹国君,这位贪图眼前之利的国君果然欢喜,还动用大量人力去扩修道路准备迎接智伯。这时臣子赤草蔓枝立即提醒国君说:“智伯贪而无信,欲图伐我而无路,当礼物送到,他的军队也一定随之而到。”仇犹国君不听忠告,赤草蔓枝只好逃往齐国,刚到齐国就听到智伯攻陷仇犹国的消息。
战国时期,仇犹故国称为原仇城,属赵国,汉代属盂县和上艾县地。北魏为石艾县地。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分置原仇县,大业二年(606年)改名盂县,并一直延续至今。现在的盂县县城也还是春秋仇犹国的旧址,在城东北还有仇犹城遗址。人称古城坪,在县城中心有条街名钟镇街,父老相传当年智伯送来的大钟还埋在地下呢。
经济发展
工业
盂县工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形成一个以煤炭开采为支柱产业,冶金、电力、耐火材料加工,石材开采等产业相应发展的工业体系。仅煤炭一项,产值就占到全县工业总值的三分之一。随着调产项目“入轨”,推动效益开始显现。
农业
全县共有耕地50.3万亩,占总面积的14%。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谷子、高梁、小麦、莜麦等,其次是小麦、棉花。盛产核桃、花椒、桔梗。经济作物有向日葵、油菜籽等。
由于山地面积广,境内生长着300多种野生药材,其中桔梗、柴胡、黄芪为最多。
林地面积7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1.4%,天然草地约56万亩,占总面积的15.3%。野生动物有土豹、野猪、狍子、狼等数十种。
由于地处山区,盂县农业生产历来就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兼种其它经济作物。盂县国民经济的发展曾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县委、县政府贯彻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在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县营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显现出持续稳定的良好态势。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县委、县政府积极扶持多种经营,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经济已由自给半自给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畜牧业、渔业生产发展稳定。造林绿化工作稳步推进。
气候状况
盂县地盂县
理位置偏北,处太行山之巅。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中纬度地区,距海不远,但因山脉屏障,夏季风影响不大,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
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炎热,秋季凉爽多雨,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8.7度,一月-- 6.7度,七月22.3度,年均降雨量500—618毫米,霜冻期为9月下旬至次年4月,无霜期约150天。
盂县名人
国家公安部原副部长-刘京,国务院审计署总审计师孙宝厚,少将杨春长,山西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副省长-高建民,山西省人大副主任-李雁红
盂县历史悠久,地灵人杰,灿烂的文化蕴育了无数精英。同时由于地处偏僻,相对安静平和,客观上为培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战国之后,本县重学成风,人才辈出。从实行科举制度开始,本县考取进士173人,举人486人。仅北宋年间就有35人考取了进士,占到当时全省进士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近代以来,县境内涌现出许多为民请命、勇于牺牲的仁人志士,他们为争取人民的幸福以及全国的解放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别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颇有建树和成绩的人物。
如:战国北朝:赤章曼枝、冀俊、王谦、郭荣;唐宋:许世绪、张士贵、李荛、慕容延钊、李谦溥、李允正、李允则;元明:塔海、张琦、张淑誉、孙继先、史文焕、张蕴;清朝:李化龙、武全文、武承谟、王每、刘灿、张在田、田兴梅、田嵩年、田雨公、刘绍发、田国俊、张龚保、杨培玉、王学曾,民国:高远征、穆光政、陈宜胜、潘万钟、高特、武宝一、江冰、郭培元、段荣义、刘声骏、史乃云、杨定国、肖占良、孙林荷、李枝功、王兴爱、郅平、郑明玉、郑华璧、高翔藻、杨选士、李光耀、程绍岩;新中国:贾敬之、高云山、高歌、曹鸿宾、高山河、候富山、赵忠、刘兆俊、马兆麟、高寿田、李兴尧、胡通德、刘岱峰、高长虹。

毕晓龙(2014-11-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