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鞭
狮子舞
狮子舞大多以5人为一组进行表演。两头狮子各由2人装扮,另1 人手持彩球,逗引狮子表演仰卧、侧翻、摇晃、跳跃、扑腾、抢球等各种动作。
龙灯
也叫“龙舞”。身长20米左右,直径60---70公分,内用铁丝做成圆形,安上灯泡或蜡烛,外用纱布包裹涂色而成。舞龙者由数十人组成。1 人在前用绣球斗龙,其余全部举龙,表演“二龙戏珠”、“双龙出水”、“火龙腾飞”、“蟠龙闹海”等动作。
高跷
用两根1至2米的木棍,各固定一块登脚板即成。表演者用绳将木棍绑在脚与小腿上边走边舞,叫“踩高跷”。通常是数人扮演传统戏或现代戏中的人物,行进中翩翩起舞,多姿多彩。低于高跷者“踩茶”。南关的高跷表演最为出色。
旱船
旱船
用竹条或木条制成船的模型,周围用各色彩布遮盖。表演者每人一船。以历史或现代剧目为内容,表演时,一人在船前划船引导,数人在后驾船,翩翩起舞,并变换各种队形表演。东寨的旱船表演最为壮观。
牛斗虎
牛头、虎头用纸张裱糊,着色描绘,分别用布、绸、麻做的牛皮和虎皮连接而成。牛与虎各由2人组成。表演牛与虎扑打抵斗的各种动作。据考证,这种文艺形式为本县群众创造。白水村的牛斗虎表演最出色。
秧歌舞
秧歌舞表演十几人至几十人不等,男女老少皆可参加。表演者化装成各种人物,腰系各色彩绸,舞步翩跹,身姿轻盈,群众称为“扭秧歌”。
背搁托搁
均为2 人表演,1 人选“底座”,身上固定铁制框架,将一少年置于其上,少年一般扮作戏剧人物中的角色,其衣裙稍大,裙下著假脚,并配以小型导具,表示所扮角色。扮“底座”者以“十字步”、“剪子步”的舞行进。与少年双臂摇摆紧密配合,舞姿优美,十分吸引观众。城关的白水、城武、北庄等村的表演独具特色。
灯火
用竹、彩纸制成。以竹扎成花、鸟、鱼、器具杂物等状,糊以彩纸,中心燃烛。元宵节时张挂于县城广场四周或村镇集会之地,供人观赏。
彩车
在车辆上装饰各种图形、模型,或由人在上面进行表演,气势雄壮,灯火辉煌,是70年代后新出现的一种喜庆表演形式。
科教文卫
科教文卫事业日益兴旺,科技队伍日益壮大,科研成果成效显著。
文化事业保持稳定。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其中藏书6万册,综合档案馆1个,广播电台1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1%,电视人口覆盖率94%,有线电视用户46700户。《盂县报》免费赠送到基层各单位48万份。《盂县志》为盂县的地方志,记述了从春秋周灵王三年县境设仇犹国至1990年计2559年间全县自然与社会的发展概貌与现状。新版《盂县志》于1997年8月,获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
全县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医疗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末全县卫生机构(含诊所)356个,床位784张;全县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314人,其中县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820人,农村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603人。每千人拥有医生2.0人,每千人拥有病床2.7张。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农村有医疗点的村为327个,占总村数的比重达73%。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达标率为55.8%。
教育事业保持健康发展。盂县教育局下辖盂县实验小学、逸夫实验小学、盂县一中、盂县二中、盂县三中、盂县职业中学、盂县进修校七所县直学校和14个联校。2007年末全县教育系统机构1个,其中高中2所,初中22所,小学180所,职中1所, 幼儿园45所。全县在校学生51507人,其中高中5260人,职中610人,初中16906人,小学28441人,幼儿园4162人。全县教职工3543人,其中专任教师3155人。全县普通中学招生7975人,毕业生人数7943人。小学五年巩固率为100%,初中三年保留率为98.1%。考入高等院校的本、专科学生达853人,同比减少129人,考入中等学校人数1115人,同比增加679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