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公园位于集美鳌园北侧,门与鳌园相连,是后人为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教育、培育人才、造福社会而兴建的。按照传统园林布局,把纪念性、文化性和游乐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简介
陈嘉庚先生在晚年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家乡集美的建设当中,但他不幸于1961年病逝,有许多计划中的事情还没来得及做。他曾说过鳌园完工后,前面的海边空地要建一个公园。夙愿未了,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为完成陈嘉庚先生遗愿,将鳌园的北侧开辟为公园,该园于1992年动工,1994年10月竣工,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5500㎡。
进入园中,满眼是高低错落的亭台楼阁,是中西合璧风格的体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鳌亭”和“命世亭”,均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与鳌园同时建成,是鳌园建筑景观的延伸。“命世亭”内原先树立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十大元帅的雕像,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雕像在1961年9月间被悄然移走,成为一件憾事。园中树立的大型石雕“桃李芳菲”和“尊师重教荣誉碑”,均从不同的视角高度赞颂了“教育为本,科教兴国”的永恒主题。“尊师重教荣誉碑”的主体建筑蜡烛石雕,其高9.9米,表达永久吉祥之意,又象征一把永远燃烧的火炬,是陈嘉庚先生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和点燃自己、燃烧别人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缩影。
相关景点
集美解放纪念碑
集美解放纪念碑矗立于鳌园的中心,也是鳌园的主体建筑,碑高28米,象征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28年的奋斗史,是陈嘉庚先生为我们后人建造的一座爱国主义的丰碑。有一首歌唱道:“精美的石头会唱歌”,陈嘉庚先生正是把自己事业的兴衰与祖国的荣辱深深地记载入每块石头之中。纪念碑台基的第一部分是13级台阶,阶面较为宽阔,象征从1913年至1926年陈嘉庚先生的实业和办学步入了人生的顶峰;第二部分共10级台阶,阶面较窄,象征1927年至1936年10年间陈嘉庚因受帝国主义财团的倾轧和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企业收盘,办学规模缩小。第三部分共8级台阶,象征八年抗日战争;最上面共3级台阶,象征三年解放战争。
碑的正面是毛泽东手书的“集美解放纪念碑”七个大字,雄浑刚劲,鎏金溢彩,毛主席为一个镇题写纪念碑是仅有的一次。碑的背面是陈嘉庚先生撰写并手写的碑文,人们常说,书如其人,果真如此。陈嘉庚先生做人正直,爱憎分明,因此,他的字体端庄大方,刚劲厚重。
李济深题词上面的三块浮雕记录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右边一块为“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人民政府成立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上升旗”,右边一块为“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九日人民政协筹委会全体常务委员在北京勤政殿前合影”。
1949年10月1日,嘉庚先生应毛泽东主席的热情邀请,登上雄伟的天安门城楼,荣幸地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陈嘉庚先生看到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也就是在这一天,陈嘉庚先生第一次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陈嘉庚先生17岁奉父命到新加坡经商,他在海外寻求救国救民道理的同时,倍感中华民族蒙受着列强的欺凌,蒙受着“东亚病夫”的耻辱。为此,陈嘉庚先生决意以实业创办教育,用教育振救自己的祖国。
博物观
位于纪念碑南侧,有一道屏风式的石壁和陈嘉庚先生的陵墓分界。屏壁高7米,宽30米,正中刻着“博物观”三字,左右各12块浮雕,内容大多为公共卫生、体育运动;中间是地图,浮雕中间嵌着中国、福建省、台湾省三幅地图,特别突出了台湾省,反映了闽台的密切关系和陈先生盼望祖国统一的愿望;下面还有托儿所到大学的类型和行为的规范图,显现了陈先生的对教育的重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