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鼓通常用沙桐木作材料,牛、羊皮蒙鼓面。1.2米左右长,中间小,两头大,其中一头又略大三分之一。木心挖空,两头喇叭蒙上精制过的黄羊皮,然后用6至8条染色麻绳拉紧两头黄羊皮,再涂上红、黄、白等色彩,绘上龙凤图案,美化鼓身。跳舞时,舞者用一条彩带绑着两头"鼓颈",挂在肩上,横于腰间,右手使掌、左手持竹片分别击鼓,随着音乐节拍,即发出"唪啪唪梆"的铿锵之声。如果4人以上击鼓,随着音乐节拍,即发出"噼啪蓬平"的浑厚激昂之声。若配之牛角、芒锣、唢呐伴奏,则如古代列队排阵厮杀,鼓角喧天,山鸣谷应,振奋人心。
长鼓按其形状分小、中、大三种。小长鼓亦称短鼓,长约70—90厘米,鼓腰直径为4—5厘米,两端鼓面直径为8—10厘米;中长鼓亦称长腰鼓或黄泥鼓,长约110—130厘米,鼓腰直径约15—20厘米,两端鼓面直径约25—30厘米;大长鼓亦称赛鼓,长约 180—200厘米,鼓腰直径约20—25厘米,两端鼓面直径约30—40厘米。
湘南地区的瑶族,每年的农历10月16日都要跳芦笙伴奏的长鼓舞,祭奠盘王。传说瑶族始祖盘瓠上山打猎,与一野羊搏斗时跌落悬崖,死在一棵树权上。人们便挖空树心,剥下羊皮蒙成长鼓,日夜敲打以祭盘王。舞蹈动作是表示盘王及其子孙开辟千家峒的勤劳勇敢;低沉哀怨的芦笙曲,是再现盘王死前的痛苦呻吟;拍击羊皮鼓面,表示为盘王报仇,惩罚山羊;唱盘王歌表示盘王后人对祖先的缅怀和追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