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山是陇西的一座风景山,是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身的旅游胜地。1997年4月,仁寿山公园被甘肃省林业厅公布为省级森林公园;1999年8月,仁寿山被省政府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据史载,古时的陇西 "山多林木"。仁寿山原为一片原始森林,后来虽然多次损毁,但直至明代还是林草覆盖,郁郁葱葱。嘉靖时著名诗人胡缵宗赞美道:"陇西林密,流水其内,赤根丝丝,白根氵岁 氵岁,,陇泉漱玉,陇木到天。"
仁寿山名得于何时,史无记载。清康熙岁贡杨其忠《重修仁寿山古寺碑记》称:孔子有"仁者寿"一语,故此山取此嘉名。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在山麓构筑牌楼。
山巅构筑佛殿、道观和僧寮梵舍。蒙古太宗二年(1230年),巩昌便宜都总帅府总帅汪世显大兴土木,重建十方古刹,重塑十方佛金身(因有十方古刹,仁寿山又名"十方山")。山之西原有佛殿、道观建筑,因年久失修,只留残垣断壁,湮没于荒草荆棘之中。于是披荆斩棘,修通明殿、文昌阁、武宿阁、百禄阁……一时盛况空前。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陇西大地震,山崩地裂,仁寿山建筑物多数倾毁,其后虽有修葺,但仍未恢复原状。明初,天下太平,地方官员、绅士又倡修,除庙宇殿堂外,继承前志,建一花宫。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张相国移建先师庙(孔庙),恭请先师塑像于山之岭,一时"人文蔚起,日月重光",拜祭者络绎不绝。嘉靖十四年(1535年),陇右分巡佥宪、巩昌府知府纪元重修文昌阁,复建奎星阁。后因长期战乱,失修近百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财力充沛,首修先师遗冢、新亭和先师丰碑。其后增建式廊,改修无上殿,新建罗斗室(又名罗汉殿),重修式廊凉亭,游人赏心悦目。雍正四年(1726年),新修通明殿、文昌阁、武宿阁、百禄阁等。此一时期的仁寿山是最为繁盛的时期。山之西有通明殿、先师庙、十方古刹,古刹旁有"张侯坠泪碑",右有悬泉如疋练;山之东有武安王庙、妙光寺、月香台。所有堂、洞、桥、坊、廊庑、台榭,均丹涂彩绘,美轮美奂。有诗吟唱登其山"收天下春于肺腑,收大地风光注入抔土"。同治年间兵火焚烧,仅存数座残破庙堂。光绪元年(1875年)军门周瑞卿重修仁寿古刹、紫霄观、十区僧寮梵室,恢复原来盛况。每年四月初八日"浴佛节",善男信女朝山进香,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陇西解放后,山的西边佛殿、楼阁多有保存。1957年至1960年拆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中共陇西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修复仁寿山,规划建设仁寿山公园。自1984年开始,按照"依山附势,随峰就险,以绿化为主,点缀景观"的设想,分步实施。公园规划分园前区、科普区、游乐区、古迹区、森林浏览区。园前区已建起巍峨的仁寿山门牌坊和玲珑剔透的汉白玉拱桥,312台拾级道直通山腰八角亭。山麓右侧儿童乐园中屹立着少年英雄张新龙塑像,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之一。山上游乐区东有南山寺,中有三清殿,西有十方寺。十方寺新建占地882平方米的大雄宝殿气势恢宏,4尊汉白玉佛像莅位其间。陇西李氏文化的象征"陇西堂"座落东院,是海内外李姓族人寻根祭祖的一处场所。中院为曲径游廊,有当代名人、李姓后裔的书画供游人观赏。雄踞山巅的八角楼古朴典雅,登上楼顶,陇西川塬尽收眼底,古城新貌一览无余。三寿园、碑林、如一阁、乐寿堂、迎宾楼、大佛殿、西进亭、瑞亭、烈士陵园、中华名医陇西纪念馆和飞龙赛鸽公棚、动物园等景点各具特色。目前5万多株侧柏、云杉、国槐铺天盖地,满园葱茏;千百株牡丹、芍药、月季、大丽花、唐昌蒲、荷花四季竞相怒放,味芬气馥。还有那高雅的百余盆景,点缀得景色更加宜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