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沙田民俗研究,让我们都来看看吧。(一)

家乡区县: 广州市南沙区

摘要:广州南沙,沙田区域面积广阔,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沧海桑田的岁月造就了当地淳朴的民风,产生了独特的沙田民俗风情,其中以咸水歌、麒麟舞、赛龙舟最具特色。这些沙田民俗生动活泼,充满南国水乡的浪漫情调,寄寓了南沙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咸水歌、麒麟舞、赛龙舟这些传统民俗又不可避免地遭受现代文明的冲击,面临着不少的发展困境。如年轻一代民俗意识的淡薄、当地政府对沙田民俗传承的忽视以及沙田民俗的归宿问题等等。而另人值得欣慰的是,这些沙田民俗在大开发南沙的背景下,又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当地政府对这些沙田民俗进行重新包装,并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发展沙田民俗旅游,使南沙的沙田民俗迸发出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南沙区;沙田民俗;文化价值;保护开发

一、引言

广州南沙,位于珠江出海口虎门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集之地,东与东莞虎门相望,西连中山市,以南沙为中心,周围60公里半径内有14个大中城市,距离广州、香港、澳门三地市中心不超过70公里,整个珠三角及港澳城市群都在其圈中,战略地位无可替代。与此同时,该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南沙区鹿颈村东侧发现的古文化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包括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时期和唐宋时期,其中商周时期堆积最丰富,据考证3000多年前就有大量商周先人在这里生活;而建于宋朝的麦氏宗祠更是见证了南沙区数百年的发展;另外,作为近代历史开端标志的鸦片战争,就在这里打响,横档炮台和大角炮台等鸦片战争遗址历历在目,默默地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民族英雄林则徐销烟抗英、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壮烈牺牲的悲壮历史。曾经的沧海桑田造就了当地淳朴的民风,产生了独特的水乡风情。咸水歌、麒麟舞、赛龙舟等各具特色,引起人们的日益关注。

本人于2007年12月,走访了南沙区的相关文化部门,收集了有关南沙沙田民俗的资料,本文将着重探讨的是咸水歌、麒麟舞、赛龙舟这些沙田民俗的文化价值,以及其在南沙大开发的背景下,所迎来的挑战与发展。

二、 南沙沙田民俗综述

在过去,生活在这片南沙的人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劳苦大众,俗称“水流柴”。他们多是来自东莞、顺德和中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为求生路,背井离乡来到南沙做第一代“开荒牛”。他们生活艰苦、地位低下。被人贬称为“蛋民”。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以自己的勤劳勇敢把这片由泥沙淤积而成的滩地,开垦成润泽的农田。他们在这片大沙田上主要以出海捕鱼和农耕为主,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并且历尽沧桑,延续着祖辈流传下来的文化传统,如咸水歌,赛龙舟,麒麟舞等,构成了现在南沙沙田民俗的重要内容。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本土的蛋家文化与外来的广府文化的相互交融更是成了南沙沙田民俗的一大特色。下面就对南沙的咸水歌、麒麟舞和赛龙舟作简要介绍:

(一)咸水歌

咸水歌是蛋民以广府方言演唱的一种渔歌,主要流行广州、珠海、中山、斗门、番禺、顺德、东莞、台山等地,这些地区渔民长期与大海咸水打交道,此“咸水”之所以得名也。咸水歌一般由上下两句的组成单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复乐段。有独唱对唱等形式,以对唱为主。对唱多为男女情歌,男唱前两句,女唱后两句。咸水歌有多种唱法,如担伞调、大缯歌、东风调、丰收调、叹情、莲港渔歌……等等。[1]而南沙的咸水歌则多数是姑妹腔和高棠歌 。在万顷沙镇尤为盛行。“歌者见人唱人,见物唱物,托物起兴,即景生情,随口而出,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这便是咸水歌的基本特征。在过去的喜庆日子里,万顷沙都有筑台斗歌的习俗,或婚庆节日,或男女相恋,也以对唱方式表达爱情。

咸水歌在南沙人的心中有着特殊的感情。在解放以前,生活在南沙的劳苦大众,平日工作辛苦,闲时便唱咸水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这时期是咸水歌发展的顶峰时期,主要有劳动时唱的歌、情歌、谣歌、生活叙事歌、仪式歌等内容。如《海底珍珠吾易揾》歌中唱道:“蕹菜落塘吾至在引,两家情愿使乜媒人”;“生食藕瓜甜又爽,未知何日筷子挑糖”。“鸡跳麻篮心乱搅,未知何日结良缘”;“山顶种葵葵合扇,共歌携手结因缘”等。解放以后,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的水上居民弃船登岸,咸水歌也增添了新的内容。如上述的“蕹菜落塘吾至在引,两家情愿使乜媒人”,后一句改成了“解放时期吾使媒人”。与此同时,由于水上居住变为陆上居住以后,一部分人在文化特征上与陆上人趋于一至,受广府文化的影响,与陆上人融为一体,不再以蛋民的身份出现,咸水歌也逐渐走向衰落。近年随着南沙大开发的推进,咸水歌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与开发,又迸发出新的活力。

(二)麒麟舞

麒麟舞融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既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又有文艺的、宗教的、民俗的、历史的研究价值。广东是麒麟舞流传较广的地区,全省各地麒麟舞在历史上就各具特色,如以惠州小金口为代表的东江麒麟舞、以东莞樟木头为代表的客家麒麟舞、还有以广州南沙为代表的黄阁麒麟舞等。

黄阁镇麒麟舞于清末民初由东莞传入,距今约有一百余年历史。传统麒麟舞表演多在春节、元宵节期间举行。以表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故民间有“麒麟献瑞”之说。麒麟造型为龙头、鹿角、狮身、羊蹄、牛尾的传统灵兽形象。原《黄阁麒麟舞》是一头麒麟独舞,由两个舞麒麟者分别舞动头、尾,按麒麟舞特定的“出洞、绕头、耍尾、寻青、踢青、食青、醉青、吐青、打沙、吐玉书、游花园、回洞”等艺术套路和舞蹈技艺动作,舞动时充满热烈喜庆气氛和浓厚的广东韵味,以节奏起伏的锣鼓吹打乐伴奏来展现麒麟舞形象、生动、活泼的特色。

作为传统民间习俗的麒麟舞,麒麟队伍自行或应邀到各乡村进行表演,祈求风调雨顺、如意吉祥。各村拥有麒麟的数目不多,一般只有一头或两头。从大年初一到初八,各村的醒狮、麒麟、武术表演者都会在广场或空地上搭一个棚口做场舞表演,舞麒麟很少单独表演。场舞表演结束后,麒麟跟着醒狮走街串巷去拜年。除了春节之外,在某些喜庆的场合下,村民们也舞醒狮和麒麟,例如当村里有人去当兵时,麒麟会跟随着醒狮,和镇村的领导、村民一起去欢送。麒麟舞在黄阁兴起后,曾有过两次中断,一次是因日本侵华、抗日战争而中断,赶走日本人后的1945年,村民们又高兴地舞起了麒麟;另一次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因“破四旧”而中断,“文革”后逐渐恢复。

(三)赛龙舟

关于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因为当时人们为了拯救投江的屈子,竞相把龙船划到屈原投江的地方,久而久之,演变成民间竞渡龙舟的习俗。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吴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他们在原始时代就盛行竞渡的风俗,他们举行成套的图腾祭划着刻画成龙形的木舟在水中竞渡比赛,以强化自己和龙的关系。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竞渡的宗教意味浓于悼念忠臣屈原,竞渡原是驱谴瘟神的一种行为。(见近人黄石的《端午礼俗史》)[2]

农历五月初五,南沙地区有两个传统风俗,一是裹粽子,二是划龙舟。由于南沙地区是一个水乡,赛龙舟在南沙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成为了村民们最喜欢的运动之一。划龙舟包括两种形式,即“趁景”式的划龙船和俗称“扒龙船”的斗龙船。而南沙地区多以“扒龙船”的斗龙船为主,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发展至今是一种训练培养团体合作精神的方式。又可学习谙水性,发展上肢胸背运动,龙舟竞渡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民俗体育活动。依老一辈的说法,龙舟竞渡所使用的舟,尚无龙的造型(早期的斗龙船多使用民间摆渡用舢板或小鱼板参加角逐)。于舟之首尾加龙首、龙尾,让整艘船犹如一条龙飘浮在水面之上的造型,则是在民国以后的事。现代的龙舟可分为龙头、龙尾、龙身、龙骨、桨、舵等几个部份。龙头为龙舟全身神态表现的重点,通常选完整的桧木雕刻,才能表现整体美,以增加灵气;也有人以樟木造船体,较不易腐朽。而龙舟一般需经过「开光」仪式才可以使用,因此每年农历五月初一,村民们都会请地方首长祭拜水仙尊王,并提笔在龙舟的龙眼上点眼睛,此即称为「开光」。初五龙舟下水前,还要敲锣打鼓,抬龙舟到河岸,沿路都有民众烧香礼拜及放鞭炮,巡行后龙舟便入水比赛。
端午除了划龙船、吃粽子外,南沙人还有洗龙舟水的习俗。据说用龙舟划过的水洗,可去病健身。虽然都知道这样的说法没有科学根据,但大家还是想办法用"龙舟水"洗洗手脸,以寄托良好的愿望。

南沙的沙田民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了以上所说的咸水歌、麒麟舞和赛龙舟外,还有赛龙艇以及近年兴起的水上拔河等沙田民俗也渐渐地为人所喜闻乐见。

 

冯宝宝(2014-11-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