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施下效,养子使作善也”

家乡区县: 西安市高陵县

汉语中,教育一词被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更是为我们解读了教育的意义。孟子曾言:“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可见圣人对教育的态度。

高陵教育,自古称盛。汉时,县衙置专管教育的官员——教谕。县城有官学,民间多私塾。聘任教师在家教育子弟,称“教馆”;教师在其家教书,称“家塾”;聘请教师在公共场所开办学堂,称“义塾”。一般一塾一师,年限不定,旨在习武功、明人伦。隋代推行科举制度。参加科举的士子,一般都要通过学校教育。学校与科举不分,教育与选官相连。为推动科举教育,宋绍圣元年(1094),县令朱革创建儒学(县学),校址在县城东街。屡废屡兴,规模不断扩大。为加强管理,宋大观三年(1109)奉敕建御制《八行八刑条碑》(对士子规定的八项行为标准和犯罪的八项裁处条例)于儒学。蒙古定宗元年(1246),又刻御书《白鹿教条》于石,立于儒学。元代创建乡村地方学校——社学,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识字、读经、习礼,校无定址。还有元代学者、领太史院事杨恭懿的后裔创办的讲经、习礼、研讨学问为主的家庭书院。明代,令各府、州、县皆立社学,教育15岁以下之幼童。弘治(1488~1505)初,县令刘安创建有固定地址的社学5所,分别位于县城、店子头、湾李、魏村、晋文公庙东。正德三年(1508),吕楠中状元之前,曾在县城东门外创建云槐精舍,聚徒讲学。受刘瑾迫害,以疾隐退时,又于正德八年(1513)增建东林书屋。嘉靖十七年(1538)辞官归里,又在县城东街创建北泉精舍和泾野书院,宣扬程朱理学。雍正七年(1729)创建回民义学3所,分别设于杨官寨,东马家村、渭河南马家村。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为弘扬本县学者吕楠的治学精神,知县赵友烺又在县城创建官办“景槐书院”,作为科举士子进修的场所。县内科举士子科科不断。唐代后期,宣歙两地观察使于敖父子五人皆进士及第,其中二子珪、三子瓖为状元,一门三进士、两状元,在当时传为佳话。明代状元吕楠,学富五车,刚正不阿,精研程朱理学,使关学自成一派,被学者尊为人之楷模,本县以此而享誉海内外。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兴新学,开始了以传授道德、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主的近现代教育。民国三十八年(1949)县内有中学一所,小学122所。在校中学生363人,小学生6305人;中学专任教师17人,小学专任教师267人。还有1所驻县私立西北农工学院。建国后,教育事业逐年发展,教育体系日趋完善。1956年建成崇皇中学(今高陵三中)。1972年接收原高陵师范,改称高陵二中。1980年建成县教师进修学校。1984年建成县职业中学。1986年建成县幼儿园。企业系统还建有职工学校,农村普遍开展扫盲和农技教育,形成包括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指导下,教学设施得到很大改善。

1989年,高陵县共有中学17所(其中高中3所),小学109所,职业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县办幼儿园1所。中学比1949年增长16倍,小学数虽然减少,但其规模远远超过以前。在校学生:中学11228人,小学23339人,职业中学298人,教师进修学校35人,县办幼儿园124人。中小学在校学生分别比1949年增长29倍和2.7倍。教职工中,中学专任教师763人,小学1130人,职中14人,教师进修学校16人,县办幼儿园15人,中小学教师分别比1949年增长29倍和3.3倍。学龄儿童入学率99.17%,连同教学设施,均达到省教育厅制定的普及六年义务教育标准。另外,还有家庭办幼儿园6所,各小学普遍设有学前班,招收4至6岁学前儿童入学率95%以上,被国家教委授予“幼儿教育先进县”称号。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938人,其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1115人(其中高级职称36人,中级职称326人)。中青年劳动力大多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具有大专文化程度者1230人,占高陵县总人口的0.58%。文盲、半文盲人数占高陵县总人口的9%,低于全国、全省、全市水平。

自2012年起,陝西省高陵县启动十五年免費教育,免除学前三年保教費、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和高中学費。凡有高陵户籍,在公办幼儿园和取得合法办学资质的民办幼儿园就读的幼儿,全高陵县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在校生,在高陵一中、三中和高陵职教中心就读的经正式录取的統招学生和计划内择校生,都将受益于这一政策。

我是杨阳,我为家乡高陵代言,感谢支持!

我的个人网页:http://wm23.cn/yang1466685298

我的梧桐子:http://wutongzi.com/uc/69824484.html

网络营销词条http://www.wm23.com/wiki/uc/84851.htm

 

记忆里的蓝精灵(2014-11-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