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四小虎指1980年代广东珠三角崛起的四座经济发展迅猛的中小城市—东莞市、中山市、佛山市顺德区和佛山市南海区,当时是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的象征。2005年广东四小虎已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公认的人均GDP5000至9000美元的发展门坎。
所谓小虎,是指跟深圳这样的大经济特区相比,它们的城市基础设施规模、人口规模等较小,而实际的外向型产业规模并不小。[1]
顺德、中山、南海、东莞,作为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的象征,它们承载着广东的自豪与骄傲,是胆识的象征、财富的象征,也成就了一个区域“先富起来”的神话。 [2]
中文名称广东四小虎
外文名称Four Kwong Tung Tigers
别 名广东四小龙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市辖区
所属地区中国华南
下辖地区东莞、中山、顺德、南海
政府驻地南城街道、石岐区、大良街道、桂城街道
地理位置珠江三角洲西岸和东岸
方 言粤语-广府片/莞宝片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虎门炮台、孙中山先祖故居、孙中山故居、陈村花卉世界、南国桃园
名称来源1987年新华社《广东跃起四小虎》[3]
目录
1名称来源
2发展历程
3成员介绍
▪ 东莞
▪ 中山
▪ 顺德
▪ 南海
1名称来源
编辑
1987年,三十出头的新华社广东分社记
珠三角政区地图
珠三角政区地图
者王志纲和他的同事在珠三角跑了一圈,写出一篇题为《广东跃起四小虎》的报道。自此之后,顺德、南海、中山和东莞“四小虎”(与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及中国的台湾、香港相对应)的惊艳表现,逐渐引起全中国乃至海外人士的关注。[3]
广东四小虎这样的称呼虽在1987年新华社的报道中就提出来了,但影响的真正扩大是在1991年王志纲和田炳信合写的《珠江三角洲启示录》发表之后。
广东四小虎真正形成气候是在1986年和1987年,距离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有八九年的时间。这个格局基本上是以珠江为界,珠江东侧和西侧出现了两种很有意思的经济发展模式。东侧以东莞为代表,与香港形成了一个“前店后厂”的关系,成为香港转移加工工业的一个基地。当年有6万家香港企业向内地转移,有4万家选择了东莞。而在珠江西侧,以顺德、南海、中山为代表,形成了另外一种发展模式。就是以香港的资讯、订单、技术为支持,发展物流,发挥当地市场经济的传统,企业逐渐“北伐”占领全国市场。也就是所谓的东莞模式、中山模式、顺德模式、南海模式。[4]
2发展历程
编辑
1、改革开放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