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或二十七,我市民间都有做吃的习惯。相传,从前茂名本是一片荒芜之地,五谷不生,后来来了一群躲避战乱的人,见此处丘陵连绵,了无烽烟,便扎根开荒种作,繁衍生息。人们初时只能种些薯类等杂粮,聊以充饥。为充分利用粮食,人们便将杂粮用木槌捣成粉,加水搅成糊状蒸煮,令其体积增加几倍,成为木薯糊、玉米糊之类的食物。再后来,人们已成功地在这块土地上种上了稻谷,并连连获得好收成。为庆祝丰收,也为调换口味,人们便按先前之方法,将米捣成粉,并配以蔬菜之类简单的馅料,做成了有一定形状和一定味道的食物,这就是“饐”了。初时,人们还只是用梗米(俗称“粘米”)粉做,后来发现糯米粉黏性更强、造型更易,口感更佳,便专门用糯米粉做饐,年复一年,渐成风俗。
茂名糯米饐式样很多,有煮汤饐、菜包饐、寿桃饐、水饐、糖心糍、糖板饐、槌挞饐、灰水粽、艾饐、糯米糍、发饐等。各种饐都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吃法、不同的味道。每年在过年前几天,即腊月二十六、七的时候,我市民间便兴起做饐的习俗,一来表示送旧迎新,二来可准备一些以“摆年”(即将饐放在家中跨越新旧两年),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生活美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