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县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县、老子故里旅游区、捻军起义发源地、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美丽赋予传奇的涡河,得天独厚自然和人文资源对该县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涡阳县将以老子故里、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以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为支撑,以涡河为纽带,以道家文化旅游为突破口,要高举旅游牌,做大旅游产业,从而使该县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涡阳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1 旅游发展定位:国家级道家文化休闲体验中心、省级红色旅游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旅游区布局:形成“一心两线二区六点”的布局框架。
“一心”:国家级道家文化休闲体验中心,建设成为国际性道家文化休闲旅游胜地和国家级道家文化体验旅游中心。
“两线”:涡河生态文化旅游线,构筑涡河生态文化及工业展览综合旅游线;
红色旅游线,构筑革命历史教育旅游线。
“二区”: 新四军红色旅游区, 建设一个融红色旅游、乡村风情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地;
矿山工业旅游区, 深入挖掘煤矿的文化内涵,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矿山公园和风景旅游区。
“六点”:义门镇、曹市镇、青疃镇、石弓镇、丹城镇和西阳镇六个文保集聚点。
3.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1)道家文化观光体验旅游产品——老子文化生态园;
(2)红色圣迹观光体验旅游产品——新兴红色旅游镇;
(3)矿山奇景和酒文化观光体验游。
老子文化生态园
中国老子文化生态园总体规划由成都来也旅游策划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甲级资质)编制 老子生态园
。由涡阳县与恩龙集团共同建设的文化生态园项目总投入12亿元,总规划面积约502公顷,70多个项目,计划5年建成,文化生态园项目规划是在涡阳天静宫的基础上,利用涡河、武家河现有水系,结合煤矿塌陷区治理,重点打造集道家故事、历史典故、文化景观、 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湿地公园。同时,以文化为核心,着力培育健身、养心、餐饮、影视、动漫、演艺、娱乐、医疗为一体的休闲娱乐文化产业园。中国涡阳老子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将利用五年时间、分三期工程进行,设置有一心、二带、四区、六景、八卦等区域,为海内外游人提供一道家文化体验目的地。
东岳庙
涡阳东岳庙
东岳庙又称天齐庙,位于太清宫之东,为一独立庙宇,是道教宫观中唯一称“庙”的殿宇,也是太清宫庞大的建筑群中唯一幸存的古建筑,它是祭祀泰山神——东岳大帝的庙宇。
传说泰山神是冥司之主,掌管人间的贵贱高低、科禄长短和生死之期等。泰山神于唐玄宗时被封为“天齐王”。宋真宗祥符四年(1011年)又加封为“天齐仁圣帝”,自此以后,东岳庙遍及天下。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又尊其为东岳大帝。百姓对东岳大帝崇敬有加,每年夏历三月二十八要举办祭祀日,庙会十分红火。东岳庙虽经风雨侵蚀,其主殿五楹基本完好。屋脊上有元代建筑龙饰,龙身修长,线条粗犷,系用陶土烧制,形制十分浑厚。殿内还有上下两端较细、中段较粗的宋代木质梭柱2根。说明此庙始建于宋代,经元代重新修整。道光十八年再次重修。是我省少见的宋代砖木结构殿宇。现已按原貌修复加固,暂时在殿内陈列元至明清敕建和装修太清宫的石碑二十余块,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元代翰林张起严的兴造碑和明代大儒方震孺的重修碑,及《古流星园》石匾额、“敕撰”、“混元降(诞)”残片、蟠龙碑帽、大型石桥拱圈、大批汉砖等。系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
天静宫景区
天静宫景区坐落在涡阳涡北街道郑店村,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现正申报 天静宫
国家4A景区。为纪念我国春秋时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而修建。此宫南临涡河,三面环绕武家河(古之谷水),北枕龙山之峰,可谓抚山枕水之地,钟灵毓秀之乡。天静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始称老子庙。其东有天齐庙、问礼堂,南有流星园、圣母殿、九龙井,西有太霄宫、玉皇殿,北有三清殿等。此外,灵官堂、诵经堂、钟楼、井亭、客房、道士舍、庖、库庾、厩,无不毕具。楹柱有一百多个。占地三千亩,食业数千人。宫中殿阁林立,松柏交翠,庄严肃穆,气势非凡,堪称中华道观之最。为了纪念一代哲人老子,弘扬道家文化,抢救和恢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扩大与世界文化交流,在港、澳、台和海外重德尊道人士的鼎力赞助下着手修复天静宫,于老子则为纪念圣地,于道学则为研究中心,于道教则为一景点。老君殿是天静宫的主殿,按照到焦祖庭的规模及宋代规制修复,九脊重檐,东西长47米,南北深28米,殿高23.75米,立于2米高的崇台上,堪称道观第一殿。殿内屹立老子、尹喜、东华帝君三尊青铜像,其中老子像高5.5米,重6000千克,目前为国内最大的老子铜像,堪称中华第一。
天静宫按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不久的将来,天静宫将成为亳州市、安徽省乃至全国的著名旅游胜地。[17]
红城子遗址
红城子遗址位于(北平城遗址)涡阳县曹市集北。汉代山桑城故址,夯土城墙,有东西二门。 红城子遗址
始建于春秋,时名垂惠聚。东汉建武四年(28年),王莽部将苏茂、周建被刘秀军打败,逃至垂惠聚。次年,刘秀率军攻打垂惠聚,围困月余,后用火攻之,城土皆烧为红色,因此得名红城子。城址面积约1.3平方公里,长方形外城为夯土筑成,东西长约900米,南北长约1430米。西城墙今平整作大路,残高1.7米,上宽7米,下宽19米余。其余三面城墙均成农田。内城地势较高,俗名小城墙,面积约1897平方米。北面城墙残高1.5米余,于庄庄东200米处地势最高,当地群众呼为“金銮殿”。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
陈抟卧迹
陈抟卧迹位于涡阳县石弓镇小山子窝之西岸,有方大凸石,东高西低,
稍倾斜,上有巨人仰卧所压之痕,首颈、躯干、四肢清晰分明,旁有马狂躁时踢趴之蹄迹,一切惟妙惟肖,穷形尽相。传说此痕为陈抟卧息压成。五代宋初人陈抟,不图仕进,曾在华山修道,称“华山处士”,著有道德经《指元篇》等,宋太祖赐号“希夷先生”。相传陈抟晚年游历祖国山川时,在此地休息过。
革命烈士陵园
涡阳革命烈士陵园的前身为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涡阳县城北,北邻涡河,于1951年始建。经两移馆址,至1976年与涡阳花园合并后,命名为涡阳革命烈士陵园。在纪念馆内陈列了2 彭雪枫铜像
2位英烈传略及1654名烈士的英名录。纪念馆囊括了四代烈士的光辉历程,包括: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陵园的正门,一条南北向的主干道笔直伸向革命烈士纪念馆,道路两旁银杏古朴、雪松挺拔。陵园内按建筑物分为瞻仰区和游览区。瞻仰区包括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烈士骨灰堂和革命史料陈列室。游览区以荷花池、曲桥、亭子、回廊等建筑群体为中心。
园内种植着银杏、雪松、刺柏等植物,一片绿意让人赏心悦目。陵园在绿化上的设计是:看地上绿草铺地,望空中林荫蔽天,构成一幅幽静肃穆的自然画面,象征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革命业绩万古长青。
位于陵园内部的革命烈士纪念馆于1979年兴建,至1980年竣工。纪念馆共394平方米,馆外有可容纳千人以上的广场;馆内粉白天花,磨石铺地,在馆内正中间摆放着彭雪枫骑马的雕像。后方的墙上悬挂着“英灵不泯”、“万古流芳”字样的金字匾。纪念馆的墙上自西向东悬挂着各个时期先烈的照片和资料,在墙上布展着王崇典、张全贵、彭雪枫、杜选青等烈士的图文资料。[19-20]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