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仁威庙(二)

家乡区县: 广州市白云区

雕刻

庙中的建筑雕饰,集丹青、木刻、砖雕、灰雕等各种艺术于一体,其雕饰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集中了岭南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桂殿兰宫”。同时,整座庙宇造型各异,有方形、八角形,也有覆盆状的。柱子有石柱、木柱,柱的截面有方形、八角形、圆形,也有转角柱。  仁威庙中的木雕、石雕、砖雕都各有特色,工艺亦十分精湛。陶塑、灰塑工细劲秀,具有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和风格,仿如陈家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庙内还有碑记多块。

历史活动

据说,昔日农历三月初三是庙诞,庙会活动丰富多彩,其中参神、进香、唱八字等是庙诞期间的主要活动。乡里有耆老会主持乡中大事。清代有一段时期取缔祖祠,乡民为保存这间庙,专意在后座供奉孔子和关公。其时庙内有一副对联:“仁敷四海.威镇之城”——其中上联头字“仁” 指孔子,下联“威”则指关公关云长。过去这里还有多副对联,现大部分已失散。其中有副对联:“旭日湛珠江源接香浦石门四海同沾帝力;龙津连泮水派通红桥荔岸千秋共浴仁威。”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外敌人侵,遂又在此复倡团练,以抵抗“外洋滋扰”。仁威庙实际上已成为清末广州地区抗击外国侵略者的一个重要据点。  历史上,仁威庙一直是广州市西部和南海、番禺、顺德等地信仰道教群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新中国成立后,仁威庙的宗教活动仍延续不断,“文革”后,仁威庙得到修复,广州市道教信徒多次要求恢复为道教活动场所。2002年12月,经广州市、荔湾区政府批准,仁威庙移交给广州市道教协会,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开放。仁威庙成为广州市继三元宫、黄大仙祠、纯阳观之后的第四间经政府登记开放的道场。  1993年8月被广州市政府确定为市级文物单位。  从荔湾湖公园东北的仁威庙前街一路走来,穿街头过巷口,在低矮的屋檐下挤过许多摆卖的摊档,一个千年的古庙----仁威庙就在眼前了。庙前临湖水,华表肃立,两旁是古老的民居,恍如时光倒流,令人怀疑是不是身在广州。  历史上泮塘地域涵括了恩洲十八乡。由于当地乡民以打鱼、种植“荠、莲、菇、菱、茭”五秀特产驰名省内,于是人们为了感恩邀福、平祸减灾,特别流行供奉玄武帝君。玄武为蛇龟合体的形像,为中国古代北方之神,与青龙、白虎、朱雀合称为四方元神。因为北方是水住,武帝司水,所以人们称玄武为北帝,唤它为水神。后来民间广为传颂,古代泮塘乡有兄弟二人,兄名叫仁,弟名叫威,某一天兄弟二人去打鱼,发现一块怪石,就拾回家中奉为神像,居然从此之后他们一路生活顺景,样样活计得心应用,日子富裕又美满,更觉出“神像”妙不可测。这欣喜的怪事在乡间风传开来,闻讯大喜的百姓们奔走相告,信者云集,参拜仁威怪石的人众多,于是乡里乡亲的一呼百应,索性集资修建起“仁威庙”。----仁威庙的传说

据《续修南海县志》载述,仁威庙始建于宋皇祐四年(1052年),而明代天启年间、清代乾隆年间和同治年间又相继进行过大规模修建,清乾隆年间重修前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进房舍,后两进和东序则是乾隆年间增建的。最值得强调的乃仁威庙的始建和修建都是由泮塘十八乡乡民自发捐资的!这是民间百姓自己建构的一座祈福圣殿和心灵庙堂!

曾荣(2014-11-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