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道情戏,是土生土长的商洛地方小剧种。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政策指引下,商洛剧团的文艺工作者从农村邀请了多名道情戏艺人,传授道情戏的演唱方法、演唱技巧、曲调种类等等。那时很少有录音设备,音乐工作者就用简谱原原本本记录下来。听当年参与这项工作的老前辈们讲,记录一段时间后,他们非常兴奋,发现我们商洛道情特别好听,曲调优美,调式成熟,并无其他个别剧种无法解决的男女同腔同调问题,欢音爽朗明亮,苦音凄楚悲凉,尤其是拉簧(帮腔),气势恢弘,音韵无穷,表现力特别强,能表现剧中各类人物不同的情感、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悲欢离合。
1958年西北五省区举行大型会演,商洛剧团改编了剧目《一文钱》,由刘浩智老师首次运用商洛道情将该戏谱写成功,参加会演后,影响很大,赞声连连,西安电影制片厂专程来商洛洽谈拍摄电影事宜,导演孙敬先生以此片名声大噪,后来才相继拍摄了秦腔《三滴血》、古装片《桃花扇》等在国内外影响很大的电影。商洛道情《一文钱》电影戏曲片发行后,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极好的效果,当时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音乐专家还亲来商洛采风,收集研究商洛道情音乐与国内其他道情剧种的区别,与陇东道情、陕北道情、关中道情一一比较,认为商洛道情音乐在秦楚交汇、豫陕毗邻的这一地域有其独特的个性,民间艺人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将道情音乐与商洛语音完美的结合,与商洛民俗巧妙融通,使其在表现人物复杂的情感中显现出独特的魅力。1960年陕西省青年演员会演,商洛剧团又以道情戏《水泼大红袍》参演并获奖。歌剧《洪湖赤卫队》还没有拍成电影,我们就用商洛道情排演了《洪湖赤卫队》,接着又有《隔门贤》、《双下山》、《女审》、《梁山伯与祝英台》、《囊哉》、《山花姑娘》、《追报表》、《龙江颂》等三十多台道情戏。新时期以来,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商洛道情《农家媳妇》。1990年参加陕西省会演,获得编剧、导演、演员、音乐、演出五项大奖,使商洛道情这一地方小剧种又一次以它独有的风采展现在全省观众面前,商洛道情音乐又一次受到观众和专家学者的青睐。
笔者属于小字辈,有幸参加商洛道情戏《送暖》、《夜审》的排练演出,亲身感受到商洛道情戏音乐的个性魅力。《送暖》一剧中我扮演对生活无望、整天喝酒睡觉的青年男子吴成,政府推行小额贷款帮他做起了养殖业,当事业有了起色后,他感谢政府帮他起死回生,那段道情唱段,真是荡气回肠,多少年了还让我时时回味。商洛道情《夜审》是反映一司机不慎丢失贷款20万元,后被加油站职工拾金不昧交还失主的感人故事,我演剧中丢钱司机,因钱丢失,且数额较大,一时想不开要寻短见,被父亲及妻子误会,在父、妻严厉追问下,叙述事情经过时的大段唱腔,同样感天动地。
商洛道情戏,经过几代戏曲音乐工作者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挖掘继承,更用现代音乐理论提升,使其既具原生态品质,又含时代韵味,虽属地方小戏,却登过大雅之堂,与商洛花鼓戏同属商洛戏曲艺术的奇葩。我衷心希望商洛道情这个地方小剧种能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再次发挥它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不负前辈艺术家几十年的苦苦求索,更为建构和谐社会添砖添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