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唢呐是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无论城镇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唢呐曲牌是有讲究的。红事白事都有专门的套曲。红事以大摆队(亦称得胜令)为主旋律,白事以孤苦伶仃为主旋律。 以前,一班吹手由五人组成,两个吹唢呐者,既一个压上眼吹高音(吹上手),一个压下眼吹底音(吹下手),另外三个分别是擂鼓的、拍镲镲的和捣老锣的,另带两杆长号和几个火药铁炮。而现在的吹鼓手班发展得有小海笛、架子鼓、大小铜号、管了、笙、小锣等乐器,有八到十人组成,好似一个小乐队。无论新、旧吹手班吹唢呐者都是主角,敲击者是配角。上手吹高音并掌握曲调,下手吹中音跟上辅助,一般呜哇一呜哇音定好后,敲击者咚嚓——咚嚓便开始吹奏。
绥德县、米脂县相依相连位于陕西北部,黄河西岸,无定河下游。东西南北与吴堡、佳县、榆林、横山、子洲、清涧接壤,东南与山西柳林县隔黄河相望。纵贯陕蒙的西(安)——包(头)公路和横穿秦、晋、宁、陕的银(川)——太(原)公路在绥德县城交汇,神(木)——延(安)铁路贯穿全镜。
这块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的土地,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因其地处大漠边缘,是北拒匈奴,南守关中帝乡的边关要地,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刀光剑影千百年来在山峁间闪烁。号称“天下名州”“塞北咽喉”的绥德,千百年来曾是陕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
绥德米脂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由于偏辟封闭,远离帝乡,少受皇家文化的影响,使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得到较好的保存。在本源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中原文化、楚文化、红色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陕北文化。陕北唢呐(绥德、米脂,以下简称绥?米),就是陕北文化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陕北绥米唢呐历史悠久,成果辉煌,是陕北吹打乐中的传统器乐,也是传播黄土地优秀民间音乐的重要工具,挖掘、抢救、保护、发展陕北唢呐音乐,其主要价值是:
1、学术价值:陕北唢呐仅从明代起以六百余年的辉煌一路走来,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极不寻常的足迹,它的丰富内容,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中国整个吹打乐中实属罕见。因此,进一步挖掘、抢救、保护和发展陕北唢呐音乐,使它走向世界,对丰富和完善中国和世界音乐史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实用价值:挖掘、抢救、保护和发展陕北唢呐音乐对推动陕北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促进当地的经济建设、增强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建设品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