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鸡头米

家乡区县: 江苏省吴中区

苏州鸡头米凭啥自成一派 鸡头米学名芡实,并不是苏州特有,从东北到东南亚都有种植。但只有苏州出产的鸡头米高调亮出地域旗号,被业界尊为“苏芡”。苏芡成名,关键在于它独特的品种带来的独特的口感,好吃,是硬道理。 传媳妇不传女儿种植技术曾是“机密” 除了品种优,苏州鸡头米之所以能够叫响,还在于其种植加工技术的高超。苏州人称鸡头米,又叫南荡鸡头,南荡到底在哪里?尽管各地有争议,但目前最通行的一个说法是在工业园区的娄葑。 鸡头米难种难剥,技术要求非常高。首先是采收上,全国很多地方采鸡头米是一次性采收,老的嫩的一网打尽。苏州人则是分批采,从最初上市“七天打两头”,到最后一批“四天打两头”,形成了一套经验。采鸡头时,用特制的竹刀在果实基部切几刀,一点都不能伤到果柄,因为果柄受伤,水从伤口进入植株,会造成死亡。剥鸡头米时,最初是用牙齿嗑,技术好的人,能把壳一嗑两瓣,丝毫不伤及米仁。这“嗑鸡头米”绝对是一个技术活,当时群力村有一句老话叫“传媳妇不传女儿”,因为媳妇是嫁到村里,女儿将来要嫁到村外,如果把这一手绝活传给女儿,就等于把技术传给了外村人。不过随着品种改良,生产方式改变,现在鸡头米都改用专用铜指甲剥了。 草根如今也高档包装 品种优,技术高,夯实了苏芡能够胜出的基础。但在现代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现代化的市场推广也是必不可少。特别是近几年,苏州芡农逐渐在改变鸡头米现剥散卖的传统,在包装推广上下功夫,大大提升鸡头米的这种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尝试着鸡头米的高端发展之路。 苏州人喜欢吃新鲜鸡头米。卖鸡头米,一斤一包,冷冻起来,吃的时候只需要解冻,吃不完的要重新上冻,小小的改变,立刻受到市场的欢迎。因为都是冷库里拿出来的,普通包装容易潮湿,去年又别出心裁,在袋子里面放一斤的鸡头米加水冷冻,保鲜盒外再配以泡沫保温礼袋,经济实惠,一下子就拉升了鸡头米的身价。 如何鉴别南芡和北芡 近年来鸡头米一年比一年贵,今年上市价就达到了100元/斤。至于如何鉴别南芡和北芡。专家介绍说,南北芡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无刺,南芡果实像石榴那样,表面光滑,北芡果实表面有密生刺。到了种子阶段鉴别起来就有点难了,北芡种子普遍要比南芡小,但壳非常薄,壳厚在0.1-0.15厘米,而南芡种子的壳厚通常达到0.35-0.45厘米。到了米仁阶段,就更难鉴别了,通常来说,南芡更糯,北芡偏粳。

花枪一壶酒(2014-11-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