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青年教师患重病,农民父亲欲卖血救儿
除夕之夜的天水市麦积区华灯初上,到处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整座城市张灯结彩,大街小巷飘着年夜饭的香味,朵朵烟花绽放在小城美丽的夜空。夜色中到处弥漫着爆竹燃放的火药味。此刻,在喜庆祥和的除夕之夜,天水市第四人民医院的病床上躺着一位神情绝望的病人,他就是武山青年作家董春晖。
2011年除夕,记者来到到天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推开血液透析中心病房的房门时,11号病床上身体虚弱的病人董董春晖微微的睁开眼睛,翻了个身,算是和记者打过招呼了。这个时候,因大街上的饭馆和医院的餐厅都关门了,床头椅上的电饭锅中煮着挂面,这就是他们一家三口的年夜饭。病人的父亲董茂生转身给记者倒了杯开水。说起自己孩子面临换肾无钱医疗的事情,他的母亲邓让过便眼泪哗哗的喷涌而出。董茂生告诉记者,为了筹集换肾手术近30万的医疗费用,他现在连卖血的想法都有。
求医之路:历尽坚辛上当受骗无好转
2010年11月中旬的一天,滩歌金华学校的青年教师董春晖突然感觉身体极度不适,老打不起精神来。后来几天去教室上课,连爬楼梯都感觉特别费劲。还经常伴有恶心呕吐吃不下饭的症状发生。因临近学期放假时间,学校的教学任务很紧张。他带病坚持上课一周之后身体逐渐不支,就连45分钟的讲台也站不住了,讲课感觉有气无力,于是李东海校长知道了这一情况。利用周末,董春晖老师挪出半天时间坐公交车来到武山县人民医院做了基本的检查,结果是血压奇高,高压180,低压110,其次是严重贫血,尿检显示蛋白两个加号,隐血是两个加号。医生初步诊断为慢性肾炎,便开了些降血压的药物回校继续工作。后来经朋友引见,他在表弟的陪同下来到省城兰州,请一位我省著名的老中医开了些中药回家休息服用。这时候他代的班级的课程只能其他老师补缺了。然而,一周的服药病情非但没有减轻,还有加重的趋势。呕吐更加的频繁,经常性地头晕,人也越发的不精神起来。电话中知道孩子病情后,远在广东打工的董茂生和在新疆摘棉花的邓让过两口子就风尘仆仆的向老家匆匆赶来了。
2010年11月19日,董春晖开始了在省城兰州的求医之路。在老乡的帮助下便同父亲住进了甘肃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治大夫作了进一步的检查。然而当他们父子看到检查结果时几乎晕到了。这时血肌酐已经高至1400多,远远高于尿毒症707的标准,血色素也掉至7.9,属严重贫血,血压更是高居不下。当天在甘肃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便进行一级护理,当晚进行了抢救性的紧急透析。然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结果,董春晖告诉记者,似乎一刹那间天都塌了。几乎是一夜之间,他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了身患绝症的病人。看着父亲紧缩的眉头他知道今后将要面对什么了...... 。
在兰州住院12天,身上带来的15000多元早就不见了。乐观的董春晖始终难以接受终生透析或者做肾移植的残酷现实,总想再试试其他办法。在兰住院期间,他从网络上看到了石家庄肾病医院,网页上明确的写着可以使病人摆脱透析的微化中药渗透疗法和干细胞移植似乎很有吸引力。抱着最后一线的希望,他们带了东拼西凑借来的钱于2010年12月3日坐火车前往石家庄求医。在石家庄住院50多天,病情未见好转,钱却花掉了8万多,加之年关将近,借来的钱再也无法承担那边巨额的医药治疗费用。2011年1月26日于是出院回老家天水。4天后,他就住进了天水市第四人民医院做规律透析直到现在。然而每周两次1000多元的透析费用依然是这个贫困的家庭所难以承担的。而现在,这个农民家庭连一分钱都很难拿出了,于是出现了在文章开头煮挂面的一幕。
寒门学子:生命因为爱而阳光灿烂
1986年的夏天,董春晖出生在甘肃武山县南部龙台乡董家庄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身为农家子弟的他看贯了家乡人因没文化而贫困的面貌,从小学至初中再至高中,他勤奋好学,品学兼优。因受到父亲的影响,尤其喜欢文科。2006年9月,他被河西学院中文系录取,接近了自己少年时代喜欢文学的梦想。
在病床上的董春晖告诉记者,早在初中时他便开始练笔写作,曾荣获《东京文学》和《三峡文学》的征文活动优秀奖和名次奖,并被聘为《三峡文学》杂志特约记者。高中时参加过天水市有关部门组织的“双手描绘小康家园”书信大赛,以一篇《大山深处的春天》获得优秀奖,令同学们羡慕不已。
记者在他的一篇散文中看到,董春晖这样描写着自己的大学生活。“在祁连山下美丽的大学校园里,我终于不必再像高中时那样一个人住校,自己做饭吃了。冬天学校的宿舍里有暖气,也不像以前那样蜷缩在出租屋冰凉的床上难以入眠,小手也不再像往常那样被冻得通红甚至出现溃烂了。大学四年,在外打工父母每月都会按时给我寄来生活费。我和妹妹在学校再也不怕挨饿了。在大学里,我可谓是如鱼得水,畅游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海洋里,不断地充实着自己。结交来自五湖四海的文朋诗友,参与各类社团活动,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拓展从小被大山封闭很久的视野。假日里和同学骑了单车去游历河西走廊的名山胜景,或者约一帮球友在河院的绿茵场上纵横驰骋,尽情释放青春的自信与活力。也很勇敢地抹起袖子去献血救人”。
2009年秋天,也就是乌鲁木齐7.5事件过后不久,董春晖积极报名赴新疆塔城地区支教6个月。在额敏县二支河牧场中心校的半年里,在甲流蔓延的恐慌中,冒着零下40多度的严寒,圆满完成了支教任务,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收到了校方的一致好评。支教结束时候,被塔城地区教育局评为“优秀支教实习教师”,同时被母校河西学院评为“优秀实习生”。 同去支教同学王健在电话里告诉记者。
2010年的夏天,董春晖从河西学院毕业后参加了甘肃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以219分的成绩名列武山县文科第四名。在甘肃省5000名教师的招考中,以199分的成绩名列武山县文科第十名。最终被录取为特岗教师,分到滩歌镇金华学校任教。董春晖毕业后虽然上班了,但生活依然拮据。
董春晖有个妹妹还在天水师院读大学,祖父母虽然依旧年迈多病,父母依旧在外奔波打工,然而总算是整个家庭都有了盼头,负担有所减轻,欠下的助学贷款也终于可以还了。也终于和心爱的女孩有了机缘,两个等待已久的人走到一起,开始描绘关于爱情幸福的蓝图。然而好景不长,就在一个普通人简单的幸福才刚刚开始的时候,病魔却如同噩梦一般降临在了这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男孩的身上......。
疼痛袭来:他爬在病床上坚持写小说
面对这一切,董春晖眼看着家中负债累累,病情却日渐恶化。双肾大小已经萎缩至7点多,而换肾所需的30多万巨额费又遥遥无期。他开始绝望了起来,想要以放弃来结束这一切不幸。
当记者和他谈到文学的话题时,他拿出枕头底下自己写的诗歌向记者谦虚的讨教了起来。这些诗歌都是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写的,你看了可不要笑话啊,我是学着写的。
《寒夜》:“星眠月睡云脚累,空巷谁家阿黄吠?夜半松声常惊梦,应是黑白接吾归。”面对这样的诗,多少有些对死亡的恐惧。于是他又想到死之后,父亲中年丧子的凄凉,设想十年后的清明节父亲来为他上坟的情景。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清明》:“陇上三月雪纷纷,锅子飘香家祭隆。村西河畔高台上,黄昏孤冢一老翁。”还写了明志的诸如《吾欲》:“十年寒窗磨一剑,未试锋芒身先残。此去阴曹若得志,当效钟郎驱邪冤。怒视百万魍魉鬼,敢教阎公食人烟。身正须作千夫楷,毅坚定得三界传。”安魂的《自慰平生》:“天道自有天运筹,人力岂勘与天斗;青史千秋多才俊,终归荒郊一古丘。三千年事谁能料,人生百年看不透。彭祖纵活八百岁,犹有遗憾世间留。”为自己壮行的《践行》:“世人常道辞阳苦,身临此劫眉不皱;自古英年多早逝,岂效儿女泣涕愁?高堂托与众兄弟,美人多情任去留。挥手今生荒唐迹,笑看风云赴阴州。”和《释然》:“二十年间凌云志,一朝患病皆言休;撒手人间烦琐事,从此何须问春秋。”
董春晖说他现在病情严重的时候看见鲜红的血液在管路中循环,满耳尽是透析机泵规律的声响,令他烦躁不安。留下这几首小诗,我就可以坦然面对死亡了。现在呢,家人的爱和乡亲们的关怀却使我改变了这念头。我现在写中篇小说《火红年代》已经写了近一万字了,都是在病床上写的。
武山作家杨建全在电话采访时告诉记者,董春晖是个优秀的苗子,文笔很好,大有潜力。他在工作之余,他写了近30多篇散文,100多首诗歌。有些作品他曾给修改指导过。就拿去年来说,王换成先生看到在《未来导报》、《兰州日报》、《天水日报》发表的散文《武山大柳树:耕读传家的文脉寻踪》、散文《西秦岭深处》、《为家园祈福》后忽然眼前一亮,想都没想就把春晖的散文收进他主编《人文武山》一书了。
在病房里,他给告诉记者,医生明确告知他必须换肾才能活命的消息后,他父母、妹妹、表妹都纷纷跑去医院验血配型准备为他捐肾,可没一个能配型成功的。一时间,他换肾脏的消息出现在QQ群、微博上,熟悉和认识他的、还有很多陌生的人都在为挽救一个年轻的生命努力着。大学同学听说他的情况后也行动了,已经天各一方的同学们再次因为他的病团结起来,通过电话网络帮忙想办法,真诚问候和祝福让毕业后的他再次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武山龙台的乡亲们知道他身患绝症的消息后,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亲戚们放弃了新年和家人团聚的幸福时刻奔走在各村巷里为他募捐来了近20000元。滩歌金华学校的李东海校长也积极向县教育局领导反映情况,呼吁全县同行能够向这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伸出援助之手。坚强的他在自己的QQ空间里写道:既然我承载了如此多关爱,我没理由不再坚强,只要还有一线的希望我都要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机会感恩那些帮助和关爱过我的人。
记者手记:面对这个被病魔折磨的年轻教师,我们少数人的帮助毕竟只是杯水车薪,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相信我们的世界更精彩。与病魔抗争的董春晖把他的经历和不幸告诉了记者,请求来自社会的援助,希望全社会的好心人都能够伸出援助之手,帮帮这个在生命线上挣扎的青年作家,帮帮这不幸的家庭。如果能让他度过生命的大坎,他将继续用热情去教书,用灵魂去写作,用感恩去回报社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