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歌谣的语言主要来自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之中,它们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它们的风格明快自然,生动活泼,表现了浓厚的民间语言特色。例如有吴地情歌中这样唱道:“小妹殷殷送香花,情哥哥伸手要拨里头浪一朵茉莉花,俚身子闪闪眯眯笑,自家泼仔一身茶。”
歌中运用一些十分自然、朴素的语言,刻画了两个生动活泼的青年男女形象。他们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是通过歌中几个极为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如“送”、“伸”、“笑”、“泼”等寥寥数字,把两个相爱之人的形象、动作和心情表现得相当充分。
如民歌《小姐妮送饭像云飞》:“太阳走末云偏西,小姐妮送饭像云飞,饭上面一把生咸菜,饭底下一块白斩鸡。”本来“走路很快”这一意思说起来十分空泛,但是歌中用了“像云飞”这个比喻以后,歌词的内容便显得形象生动起来,使人一听以后便马上就会产生直观的印象。本来“爱你”这一意思是难以说出口的,但是歌中用了“饭上面一把生咸菜,饭底下一块白斩鸡”这两个形象化的句子以后,就把姑娘热爱情郎的隐秘心情十分自然地表现了出来。
如一首吴地歌谣中这样唱道:“大伏里日头像蒸笼,阿哥热得昏咚咚,十七八只喜鹊来报信,俏妹妹手抄个竹篮香茶送。羞嗒嗒一把阳伞遮面孔,嗲嗒嗒一路小跑快如风,太阳不晒谷不结,情不碰头意不拢。”歌中的“昏咚咚”、“羞嗒嗒”、“嗲嗒嗒”等等都是一些口语化的词语,它们平时经常出现在当地群众的口头,被用入歌谣中后,它们大大地加重了歌谣的生活气息,使人听来倍感亲切、自然,这是与那些以优雅华丽的书面语为主要语言材料的文人作品迥然不同的。
有一首吴地情歌这样唱道:“小小飞娥两成双,生仔肩角勿去采蜜糖果,散脱蚕子归天去,春丝悠悠天河长。”歌中成双结对的飞娥,实际上是用以比喻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而飞娥结下的蚕丝,则是用以比喻男女之间爱情相思的绵长,这种比喻手法中的想像是非常巧妙的。又如“豆花棚棚高又高,妹妹生来比花俏,不搽胭脂不抹粉,一路香风飘勒飘。”歌中一方面用豆花棚作比喻,来形容姑娘的身材高挑秀美,另一方面又用“豆花”来使人联想到姑娘身上的香味,起到渲染姑娘美好形象的作用。
总的说来,有大量的吴地歌谣流传于当地民间,笔者在此撷取的仅是大量歌谣花瓣中的几片; 而它们之对于我,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老苏州人来说,其感受与印象又是那样的鲜艳、水灵、馨香、迷人。这些口口相传的苏州乡村民间艺术之民间歌谣,以其歌颂青年男女纯真感人爱情的生动性,佐证了吴地歌谣所深具的魅力与它所具有的深厚艺术感染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