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云吞面最早在清末民初,广州西关一带出现,相传是同治年间从湖南传入。据考究,云吞面起初于宋前是用于祭祀的。直到宋代,每逢冬至,各家包馄饨祭祖,祭毕全家长幼分食祭品。富家的一盘祭祀馄饨,有十多种馅,为“百味馄饨”。南宋以后,馄饨传入市肆。初期多数是由小贩肩挑着卖。因为小贩通常在晚间到住宅区出售以应宵夜的习惯,小贩会以小木棒敲打竹板叫卖。后来一些小贩改设店铺经营,甚或加售生滚粥类。经过数十年后,成为今日的云吞面老店。
别称
广东地区的云吞面在行内称为“蓉”(粤音jung2“涌”),据说是“芙蓉面”的简称。而“芙蓉面”则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当时文人便将“芙蓉”比喻为面。另一说:广东人惯称炒鸡蛋为炒芙蓉蛋,故广东人把独有的枧水蛋面叫做芙蓉面,习惯性美化及抬高其身价的做法。云吞面再按份量分为“细蓉”、“中蓉”和“大蓉”:“细蓉”为1个1两重的干面饼配以4颗馄饨;“中蓉”为1.5个面饼配以6颗馄饨;“大蓉”则为2个面饼配以8颗馄饨。[1]亦有指“蓉”应为“拥”,据说是早期的云吞面比较小(细),冬天时低下阶层把小碗“拥”在怀里,既饱肚又取暖,故有“细拥”之称。
习惯上,称广东的鲜虾猪肉云吞枧水蛋竹升面为云吞面,而外省的为菜肉馄饨无枧水无蛋面为馄饨面。
制法
云吞面一般以云吞拌面,分为汤面与捞面:
汤面:以灼熟面条再加入已灼熟的云吞,再配以大豆芽、猪骨、虾头及虾壳、烤大地鱼干的汤底,最后加上少许韭黄段。捞面:通常以面条灼熟后稍剩干水后上碟再放云吞,加上青菜就成为云吞捞面,也有蚝油云吞捞面、姜葱云吞捞面、虾子云吞捞面。
食法
有人吃云吞面时加入少许醋,可增添风味,及可以中和面里的碱水,帮助消化。
更多详情请关注
http://wm23.cn/Yvmomo 能力秀个人主页 互粉互顶 观点求顶
http://blog.sina.com.cn/u/1832337095 博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