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又称“社鼓”,俗称“打社火”。打社火是流传于溧水县柘塘镇一带的民间舞蹈,一般于除夕至新年元宵节期间进行表演。柘塘打社火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南朝时期,至宋室南迁,中原士族大夫为躲避战乱,纷纷迁居江南,在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的同时,也将中原地区的许多民俗活动一并移植过来。明清时期,柘塘打社火达到鼎盛阶段,以至村村要组织社火会,户户都要有人参加社火表演。
柘塘打社火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后来中断。1991年溧水建县1400周年时开始恢复。南京市举办首届金陵文化庙会期间,柘塘打社火经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整理改编后,定名为“溧水抬鼓”。溧水抬鼓多次参加省市群众文艺会演和民间文艺表演,2002年在首届“江苏·中国民间艺术节”中,获江苏省民歌民舞大赛金奖;2005年5月参加南京市首届名城会表演,同年,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
柘塘打社火以铛铛(小锣)和大鼓为主要乐器,若干人组成阵势,表演者一边敲打节奏,一边表演舞蹈。它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两人抬鼓、双面击打,这种鼓乐形式国内尚未发现第二例。其表演形式是与行街的需要结合在一起的,表演者要一边穿行于街道人群之中,一边进行表演,所以又称“抬鼓”。
柘塘打社火既有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又保留了相当多的北方中原地区的文化习俗。在活动过程中,有冲街、跳鼓、甩鼓、夺彩等内容,往往表现得十分火爆热烈,惊险刺激,骨子里有一种北方民族的剽悍气息。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对研究民族迁移史及研究文化传承的脉络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其表演道具、表演程序等都保留了很多历史痕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柘塘打社火在历史传承过程中,既保留了许多北方民族的民俗传统,又受江南文化影响并结合地域特点,发展起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据有关人士考证,这种两人抬鼓、双面击打的行街表演模式为江南地区所独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991年溧水建县1400周年时,柘塘打社火这一民俗活动得到恢复和重视。此后10多年间,在溧水县文化部门的协助指导下,成立溧水抬鼓队,对其艺术特点、舞蹈风格继承、加工和提高,促进溧水柘塘打社火的保护和发展。
2007年,打社火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