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镇的历史大约有350年。面积61.4平方公里(其中镇区5平方公里),人口4.8万,港、澳、台及外国华侨7.2万,是著名侨乡。距开平市中心12公里,历史上曾是开平县城所在地,后来才挪到三埠镇,即现开平市区。赤坎镇原先由新会县分割出来,由于潭江的各支流包围着赤坎镇,赤坎镇的水路交通相当发达。据1991年修的镇志记载,1676年赤坎已有水渡码头。但随着现代陆路交通工具的进化,水陆交通已经没有了。
赤坎镇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内、开平市中部,距开平中心城区12公里,325国道和珠江一级支流——潭江横贯全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开平的集装箱码头、三埠港客运码头,每天都有600吨级货轮、豪华飞翼船往来营运。此外,赤坎境内保留有大量的华侨建筑,中西合壁,仅碉楼就有200多座,尤其是具有400年历史的迎龙楼、抗日旧址南楼、远近闻名的关族和司徒氏图书馆、堤西路的骑楼建筑群更是侨乡一绝,被省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赤坎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土地平坦,士质肥沃,电动排灌及自流灌溉条件优越,适宜连片开发种植水果、蔬菜、花生、甘蔗等经济作物和创办花草基地、水产动物养殖基地。赤坎镇是珠江三角洲重点工业 。
卫星镇和广东省中心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一届镇委、镇政府实施“强镇富民”和“工业兴镇”战略,全镇上下团结一致,努力营造“安全、赚钱、开心”的投资环境,制订并实施吸引外资、民资、侨资等优惠政策,简化手续,为外商投资赤坎提供全程跟踪服务。
广东省的开平于清顺治六年(1649)建县,境内的南面、北面和西面都是低山丘陵,东部和中部是丘陵、平原,地势基本上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发源于阳江的潭江(在恩平段叫锦江)由西向东从开平中部穿流而过,形成了肥沃广袤的潭江冲积平原,宽阔徐缓的潭江及其河涌港汊在平原上呈蛛网状分布,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也带来了交通的便利,舟楫水运的发达。
赤坎古镇的地理位置在开平非常优越,处于全县的正中,东西南北交汇于此。上接恩平、阳江,下通江门,广州,北连鹤山、高明、新兴,南往台山。赤坎也因此成为开平方言的代表地区。
古镇四周被潭江支流水系包围,其中米岗冲、滘口冲、镇海水是主要的支流,与干流潭江构成了赤坎镇一带的河网。
清初设立开平县,赤坎由新会县分割而来,当时有二十六个自然村,民国时期增加到二百三十多个。在风雨飘摇的晚清,大约有四万多人生活在这六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民国时期发展到七万多人。赤坎古镇的镇区面积只有三平方公里,民国时期长期在这里定居生活的人大致有五六千。
今天我们要去赤坎古镇,公路交通非常便捷。从广州出发,通过高速公路,走325国道,到赤坎只需要两个小时,便捷的现代交通工具人大缩短了人们的行程。如果退回到百年前,人们有条件去感受速度的魅力,倒是可以时常体会到水路的悠然。
那时潭江是通往赤坎的主要通道。大大小小的帆船翩然逆江而上,船夫划桨时整齐的吆喝声划过江面,穿越两岸茂密的竹林,不时引来村童调皮的应答和姑娘们的嘻笑。
时常有几只野鸭从河边的芦苇丛中飞出,掠过清澈的江而,明亮的叫声引起乘客们更多的关注。水牛漫步田野,村落炊烟袅袅,一幅幅乡村的自然风光如画卷股徐徐展开,引领人们去往目的地——赤坎镇。
赤坎古镇因地处开平境内的潭江上游而成为与中下游的长沙、水口镇齐名的水路交通枢纽,定期有航班通往县外的澳门、广州、东莞、佛山、江门、新会、台山以及顺德的陈村、大良、佳洲,中山的小揽,恩平的君堂等三十九个港口,还与县内的苍城、马冈、楼冈、长沙、水口、赤水、塘口、四九、东山、百合等二十三个乡镇码头相连,其客货水运航线之多足同样作为水运枢纽的长沙镇和水口镇不能相比的。在赤坎镇渡口之下,还有十三个二级渡口(当地叫“横水渡”)分布在各乡,形成了区内的水运交通网。据1991年编写的《开平赤坎镇志》记载,最早的横水渡是水龟渡,开渡于康熙十五年(1676),大量的横水渡开渡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其中有四个横水渡就在镇区内。
清朝的水运交通工具是木帆船,民国三年(1914)以后长途运输换上电轮船,当地人将这种船称为“蓝烟囱”。每艘电轮船有五六十个座位,当年的新兴业、大必业、大广东、大赤坎、人胜利、大飞腾、新皂后、东利、东发、海利电轮船是其中的名轮,其豪华、舒适、快捷和繁忙。至今仍然鲜活地保存在赤坎镇老人们的记忆之中,如数家珍的自豪感不加掩饰地洋溢在爬满,破纹、饱含沧桑的脸上。横水渡一直使用木帆船,至到1950年横水渡从事客货上运输的三吨以上的木帆船仍有一百五十吨。
在清朝,登岸以后的交通工具是轿子,这是从明朝以来就在赤坎占镇一带流行的代步工具。赤坎一带的轿子有四种,一是官轿,一是民用的肩舆,一是八挂轿(两人抬的小轿),一是过山轿(座位斜平,可以仰卧)。据赤坎镇的老人回忆,轿夫非常辛苦,一个人每天至多三十里行程。
进入民国,侨乡的交通格局发生变化,开平的公路建设首先在赤坎镇展开。民国十三年(1924),赤坎到今天百合镇义兴墟的百赤茅公路建成通车,以司徒声仰为董事长的百赤茅胜利行车公司成立,进口的第一辆福特牌敞蓬汽车投入营运,穿乡过寸,汽车的鸣笛划破了乡村的宁静,常常招来村民的“夹道迎送”。这是开平的第一条公路、第一家营运公司、第一辆汽车。紧接着,民国十七年(1928)、民国十八年(1929)以赤坎镇为中心又相继建成了赤九、赤介、驼驸、沙炎白、东滘龙、蚬牛同等六条公路。后来百赤茅公路和沙炎白公路成为广州到湛汀的省道在开平境内的一段。以赤坎为中心的儿条公路总通车。
程达到一百二十五公里,共有客货车四十二辆,营运非常繁忙。比如在民国三十六年(1947)至三十八年(1949)间,六家运输公司每天参与营运的车辆共有三十一辆,开出的的班次总计一百二十七班,总行程三千七百多公里,总载客量九千三百余人。一个当时只有五千多人的古镇每天公路的客流量居然达到九千多人,在那个时代是相当可观的。即使放在今天,这样的客流量也会让经营者数着火把大把的钞票,乐得合不上嘴。
坎古镇因优越的地理位置而获得交通之便,南来北往的水陆运输使它由渡口码头成长为一个工商市镇,占镇商贸经济的繁荣又促讲了交通的发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