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陵园博物馆(1)

家乡区县: 陕西省凤翔县

秦公一号大墓是春秋后期的一座墓葬,距今有两千五百四十多年。墓主是秦景公,秦景公是秦始皇的十四代先祖,系秦穆公的四世孙。

先秦建都于雍城历19公,294年,在雍城执政的19位秦国国君百年之后全部葬于秦公陵园。
1976年初,凤翔南指挥农民取土时发现了夯土层,雍城考古队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在这里展开了大规模的钻探,发现了这座规模宏大的秦公陵园,它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3公里,在这36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发现12座分陵园,共有48座墓葬。秦公一号大墓是最北边一座分陵园里其中的一个墓葬,因为它是首先被发现、唯一被发掘的,所以就命名为秦公一号大墓。

1976年冬,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雍城考古队会同南指挥村村民,对秦公一号大墓进行发掘。经过长达十年艰辛奋斗,于86年夏顺利完工,这是中国耗时最长、用工最多的一项考古工程。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首创了中国考古史上五个之最。第一:大墓全长300米,宽为38、8米,深度24、5米,面积达5334平方米,是我国迄今发掘最大的墓葬;第二:墓内发现72个箱殉、94个匣殉和20个人牲,是为秦景公殉葬的186人,这是我国考古史上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第三:墓内用四面见方、21厘米厚的600多根柏木材心垒砌而成的大型椁具,南北两侧的四边,伸出19厘米长的榫头,用柏木垒成这种模式的椁具,是古代天子才可享用的“黄肠题凑”。这是我国考古史上发现形制最大、等级最高、时代最早的“黄肠题凑”。第四:大墓出土的33枚石磬,大多数都刻有铭文,累计字数达180多个,字体酷似石鼓文。大墓出土的石磬是我国考古史上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第五:大墓主椁室南北斜插着为了下葬用的两个大木桩,古人称它为木碑,它从地下演变到地上、从木质演变为石质,这两个大木桩,就是石碑、墓志的鼻祖。以前只见有木碑的记载,未见实物,大墓发掘使其重显真容,这是最早发现碑的实物例证。

在大墓发掘过程中,发现大小盗洞247个。此墓过大,虽然经过汉代、唐代、宋代多次盗掘,仍然出土了3500多件珍贵文物,现藏于省考古研究所和历史博物馆,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部分文物,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v_vzhang(2014-11-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