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你知道————Shanghai
国人说起上海,那绝不是陌生的名字,那是甚至比北京知晓还多的城市,不仅是华人,就连数不胜数的外国友人也都记住了上海这个名字。
绝大多数人对上海的固有印象是国际、繁华、快节奏的生活、不乏复古气息的弄堂、东方明珠、大都市等这些字眼。不错,这些确实是大上海给非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或外来人员的感觉。为此呢,我专门采访了我一位土生土长的上海挚友。我和他平日里的话题并不多的涉及上海,但每说到故乡,我总是能看见他眼中的深沉。
而常易被大家遗忘的关于上海的一个词是电影。上海电影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是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也是华语电影的根脉所系。接触过流行乐的人都知道,粤语歌在华语乐坛的地位,那是不可撼动的根基地位。上海在电影发展道路上的地位就等同于粤语歌在乐坛的地位,甚至还要赶超。因为在百余年的电影发展史上,上海电影曾创造过辉煌的文化成就。上海电影不仅在影视界为全国树立了旗帜,其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进步也做出的杰出贡献。
1895年,电影在法国诞生后,第二年便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第一站即落脚于上海。1896年8月11日,西方商人在上海闸北的西唐家弄(今天潼路814弄35支弄)的游艺场所——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而其首先发生在上海颇为意味深长,从此,电影就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1897年,美国电影放映商雍松(Youngson)来到上海,在天华茶园、跑马厅奇园、同庆茶园等处放映电影。此亦成为美国电影与上海结缘之始。 与电影放映几乎是同步,上海也开始了拍摄电影的历程,最早来到上海拍电影的是美国公司。1898年,美国汤姆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公司曾派遣摄影师周游世界拍摄当地风光,在上海拍摄了《上海警察》和《上海街景》。1901年,美国沃威克公司(Warwick)的摄影师约瑟夫·罗森塔(Joseph Rosentha)拍摄了《上海南京路》,画面上的南京路,“是一条满是行人的街道,街上有步行者,黄包车夫,官轿,一位骑自行车的欧洲妇人,锡克巡警和二位德国官员。”影片反映的是上海城市生活的情景,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记录,而且影片中所记录的情景,表现出清末的上海已经具有五方杂处的国际化特点。
电影是一门新兴艺术,也是技术发展和商业运作相结合的产物。电影虽不是诞生于美国,但美国的电影产业发展却极为迅速,在短时间内便雄踞世界的世界电影产业的巅峰位置。毫无疑问,美国电影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电影市场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对中国电影的市场运作、艺术表现、技术制作都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随之也带来了许多社会反应。其中以上海为代表的现代大都市的兴起及飞速发展,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在西方列强压迫下被迫开关之后的数十年间。至1930年代,上海已经成为中国人口最多、工商业最发达、对外交往最密切、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大都市。电影则是体现上海国际化的重要环节。
因上海开放程度最先最大,所以美国电影对上海电影的深远影响奠定了上海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基础。虽一开始作为被输出方,但也敦促了我们打造自己的电影。我国最早的一部蜡盘发生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就是在上海拍摄的。当时是由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与法国百代影片公司合作完成的。而我国第一部彩色片《生死恨》就由上海华艺影业公司独立完成了。期间虽相隔了十多年,但已经是很飞速的发展了,若不是有美国电影输出对我们造成的压力,我想《生死恨》应该还需很久才能面世。
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上,上海占据着无法替代的位置。现在国内外电影人都把目光瞄准了上海,似乎还想追寻旧上海没落的繁华。但上海甚至南方本土的电影艺术却没有什么发展和提高,有的只是外地电影人对上海的理解。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曾直言不讳地说,上海的氛围并不适合电影的发展:“虽然经济发展可以带动艺术进步,但全国的艺术文化仍是以北京为中心。拿电影来说,电影是慢的,需要人们去细细品味。而南方人的一些个性,加上经济发展太快,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发生一些问题,贪心的东西比较多,急功近利也比较多。而北京,虽然也是国际性的大都会,但它的传统文化保留得比较多,即便是受到其他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没有改变好多。但上海就不同,人们接受外来文化就像吃快餐。很少有人会去细细回味属于上海自己的东西,倒是其他地方的人肯仔细研究上海,不远万里来拍上海,这难道不是很怪的事情吗?”但我相信这种状况迟早会发生改变,上海人的意识和心态都会发生改变。而电影评论家王仁殷认为,中国电影充分尊重艺术规律,将传统民族文化和现代艺术手段相结合,展示着东方文化和中国电影的独特魅力,加上借鉴海外营销的先进经验,所以才能够受到国际市场的关注。我更喜欢积极地看法。全国的文化自古就有京派和海派之分,但我相信,人们对于好的东西的理解是相通的,上海电影的发展也有机会同北京比肩。电影的发展需要一个好的大环境,这需要各方面的因素相协调,对于身处其中的传媒人来说,我们只能慢慢努力了。
电影需要美景帮衬。上海就是这样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东方国际大都市,一个集古典文明和现代文化于一体的奇妙城市。在上海取景的电影,不乏好莱坞大片,如《碟中谍3》《变形金刚2》《太阳帝国》等。上海美景不单让电影更加精彩纷呈,也让全世界观众看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上海。而国内一些影片为了寻求与大电影或经典影片蹭共同点,也会在上海取景,且相对来说,在上海的取景费用并不高,各式的景又多,作为已司空见惯巨大拍摄团队的上海人,也更能接受电影就在其身边,省去了不少麻烦,能更良好循环地促进影视团队来上海拍摄。
而电影院则是推动上海电影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电影推动经济的一大具体表现。看电影是1930年代上海市民休闲生活中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虹口地区租用溜冰场(今海宁路乍浦路口),用铁皮搭建了一座可容纳250名观众的简易电影院,取名虹口活动影戏院,民间俗称“铁皮房子”,这是上海,也是国内建造的第一座电影院。到1919年,上海已有10家电影院。迈入1920年代,电影院数量迅速增至25家,进入1930年代,一度达到44家的规模(另有11家电影院分属于各娱乐场所),占全国电影院数量的25%左右。那时期,上海大约每7万人就有一家电影院,到了1940年代中晚期,尽管有电影院46家,可是因居住人口扩大,增加至每12万人才拥有一家电影院。据统计,从1908年到1939年,上海累计建成的电影院数量多达58家。而在30年代竟然一口气投资建成了33座电影院,可以想象当年投资电影院超旺热情,一直到今天,上海共有60多家正在运营的电影院。此项极大拉动了上海的经济发展。
越是发展快速的大城市,就越是注重文化的熏陶,艺术的修养。而上海与电影的独特气质更是相辅相成,互惠共生。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看电影不仅是一大娱乐生活方面的经济消费,电影院的停车费用又衍生了另一个消费经济。
上海本就是国际大都市,什么外滩、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早就被大家所熟知,本就是享有盛誉的景点。在电影中的出镜并不能为上海额外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不过还是有些许的增长效果的,相比之下,电影中的场景对上海的经济影响更多的是体现在文化经济上。让大家更能了解上海内在的气质,而并非几栋高楼罢了。拿《小时代3》来说吧,虽然整个系列都是以上海为背景展开的,但第三部中对上海的描述最多,虽表现了繁华甚至浮夸的当代青年的生活,但不得不承认,小四为上海做了一个很棒的宣传片。对于现在繁荣的上海,个人觉得文化经济的效益远比经济效益来的重要。
上海国际电影节(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由上海市政府主办,上海国际电影节组织委员会承办。上海电影节始办于1993年10月,每两年一届。电影节宗旨是:增进各国、各地区电影界人士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世界电影艺术的繁荣。从第5届(2001年)起改为每年举办一届。] 是中国第一个获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国际A类电影节。每年6月,为期9天的电影节如约而至,已经成为上海文化生活一个重要的景观。创办至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吸引了150多万中国观众,总计吸引近万名中外影人造访上海。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红毯不仅集聚世界各国著名电影人,同时完整呈现华语影坛的最新风貌,成为展示年度华语电影力量的最佳窗口,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把参加上海电影节作为重要的影片推广机会。
上海电影产业获得八家银行在未来五年内的130亿元人民币授信额度。可以预见的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将牢牢抓住当前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机遇,不断在世界电影发展潮流中借鉴经验,为促进中国电影的繁荣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除了发展电影而确立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在教育方面亦是很下功夫。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都为影视业培养输出了不少人才。因此,更多想从事影业方面的人会前往上海进行学习深造,促进了上海教育方面的经济增长。
上海局立足上海电影工作实际,也提出了促进上海电影繁荣发展的5项工作重点和8条具体措施。
五项工作重点
一是推进国有电影企业市场龙头地位的建设,推动有实力的影视企业上市。
二是积极培育电影新型企业,加快区县电影产业基地及相关电影创业园区的建设,努力使上海成为电影产业机构的集聚地。
三是以资本为纽带,在全市现有7条电影院线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
四是推动城镇数字影院的建设。 “十二五”期末,推动市郊各区县的主要商业中心至少建有一家5个影厅以上的数字影院。
五是发挥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交流作用和产业影响,积极培育扶持上海国际电影节进入世界一流电影节的行列,推进电影产业交易平台建设。
八条具体措施
一是建立上海电影精品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上海市重点影片的创作和拍摄,加大优秀作品奖励力度。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落实总局关于国产电影“一备二审”的属地管理要求,尽快制定上海对国产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电影片审查的实施细则。
三是加强对优秀国产影片的宣传力度和外宣推动,建立媒体宣传协调机制,提供媒体相关版面、公益广告时段等多种方式予以宣传。
四是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影公共服务功能。继续实施上海市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做到由“一村一月看一场电影”转变为“一村一周看一场电影”,从看胶片电影转变为看数字电影,从站着看露天电影转变为进村活动室坐着看电影的三个转变。“十二五”期间做到年放映公益电影10万场,受惠市民千万。
五是制定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考核方式,对发行放映优秀国产影片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扩大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和社会影响。
六是以上海各类高校电影教育资源为依托,培育新型的各类电影专业人才,同时,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保持人才整体优势。
七是建立行政执法工作协调机制,切实保护电影作品的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经营秩序规范。
八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电影投融资政策的支持。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投入电影产业,积极探索建立电影风险投资机制,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加大对电影产业的投入。
凭借上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政策优势,影业类的文化产业必会不断壮大。我想你知道,中国电影的经典一定有上海的贡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