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火烧

家乡区县: 山西省万荣县

火烧是万荣一带对饼子的通俗叫法,印象中应该是那种半圆的饼子故也称牛舌饼,特指用炭火炉烤制出来的饼子,通常也区别于现在那种电饼铛烤制的千层油酥饼等,它是地地道道的麦香炭火的味道,余香袅袅,几十年不散,长久地保留在我记忆的深处,让我的味蕾保持足够的满足和兴奋。我想,这是现代其它食品不曾有的特殊功能。
火烧是我们万荣一带农村逢集赶会时农民的最爱,辛劳一个时辰的农人,或步行或骑车赶到会上,最惬意的事就是逛完会后饥肠辘辘之时,满大街飘荡的热锅子味道和打火烧的香味,最后狠一狠心,舀上一海碗热锅子,买上两个火烧,吃出人生的通泰和舒服,吃出万荣人的满足和自信,临回家时再给妻儿带几个火烧回去,赢得他们的笑脸和满足。我在想,过去的“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对农民狭隘眼光的讥讽,其实平民百姓还图什么呢,他们的希望不就是平安幸福、丰衣足食吗。子非鱼,焉知鱼之思,同理你不是农民兄弟,你不要妄加揣测农民的幸福和痛苦。
万荣火烧历史悠久,相传汉武帝到后土祠祭拜,路过荣河,被空气中所飘散的香味吸引,大队人马停止前进,只看到路边有一烤饼摊围着一圈人,等着饼子出炉,当时天气寒冷而炉火正旺,饼子也快出炉,所以香味十足。汉武帝正饥肠辘辘,很是垂涎,等到出炉拿到手中热烫舒服,只见饼子状如牛舌,软硬适中,皮焦黄里香酥,香味扑鼻,掰一块入口沁人心脾,于是连说好饼好饼!由此皇帝御饼就此成名,相传数里,从此人们都知道荣河火烧的好吃。
另传万荣有个打火烧把式王永泉,爱看闫逢春的蒲剧,他打火烧多半是为了赶戏。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方圆三十里只要有戏,台下肯定有他的火烧炉子,车后挎着火烧鏊子,怀揣一把小擀杖,头一天赶到,在供销社买一些面粉、油盐和小茴香,盘起旋风炉子生意就能开张,边卖火烧边看戏。于是过去在万荣一带,谁要想吃王师傅的火烧,就打听闫逢春在哪里唱戏。他也不图挣钱,能看戏比啥都强,能在众人面前施展他那一手打火烧的绝活,就有好的心情,特别是翻转炉膛里的火烧,很有韵味的拍手动作,都给当地村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像游牧民一样,戏走到哪里,他就撵到哪里,剧团没有来他先来,剧团走了他才走,人称剧团尾巴。王师傅有万荣人的特点,耿直,心实,爱憎分明,喜欢和人抬杠。因为他最迷闫逢春,所以不能听人说严逢春半个“不”字,乡里乡亲,时间长了都摸出老汉的痒处,于是一边看戏,一边装着没有瞅见老汉的样子,故意议论说人家闫逢春那把式,世上没有!王老汉听着受用,揪两个大大的面起子,很加了油盐小茴香,烧烤得焦脆黄亮,递给小伙说,给老人带两个火烧回去!小伙要给钱,王老汉很大度地说:“要啥钱哩,对劲就行!”。也有人想逗老汉,故意在一旁撂凉腔,严逢春那破喉咙烂嗓子能听么?谁看上那把式是瞎了眼了!王老汉一把拽住就要论理,这娃是哪个村的,回去问你先人看过戏没有?旁边连忙劝架,耍笑哩,不要当真。王老汉余怒未消,红着脖子说:“啥都能耍笑,这不能耍笑!”一边吵着,一边闻到了焦糊味,于是赶紧提醒老汉火烧糊了,王老汉连忙掀开小鏊,饼子烧成了木炭,起事的一看不妙,起身就要溜走,王老汉赶紧大度地说:“火烧糟蹋了不要紧,闫逢春不能受一点损伤”。你看,这火烧和蒲剧名伶就这么扯上了关系,也不知道是火烧成就了闫逢春,还是闫逢春成就了火烧。
改革开放以后,万荣西村一带外出打火烧者到外谋生,开始是不得已的求生存,到后来一人带多人,一家带亲戚,最后形成了全村的一个产业,形成了一个地域品牌,撂响在省城,在京城,让外人不敢小瞧万荣人。在我回家探亲时,路过一个火烧店,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我惊奇地看见,店主师傅在掐面试时还一个不落地用秤称量,以保证火烧的足额分量。我惊讶于他们的实诚认真,这在现在社会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他的秤是过去的那种杆秤,固定在炉子的上方,秤盘油光发亮,说明使用是有些时日了,他这种做生意童叟无欺,货真价实的传统美德,在当下的社会是多么的让我们感叹呀!另外,因为起面是提前准备的,所以一天打多少火烧,用多少面是心里有数的,不因为某一天的生意红火而临时加面,以保证火烧质量,这在现代生意场上也是难能可贵的。
火烧,少年时的美好记忆和幸福感觉,因时间长河的稀释,已经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但生命深处的情结还是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成为留存在身体上的一块胎记,一生不可改变。

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wangsy
博客首页:http://blog.sina.com.cn/yinlalala
梧桐子首页:http://www.wutongzi.com/uc/13625572.html

山大商院王三银(2014-11-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