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本县无专职文化机构。农村唱戏或闹秧歌等,由村民临时推举“经首”负责组织。
民国二十九年(1940)县(人民)政府建立后,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春建立人民教育馆(简称“民教馆”),编制3人,负责组织和宣传中共方针、政策、宣讲解放战争胜利消息,鼓励青年参军参战,活跃城乡文化生活等,以团结和教育广大民众。其宣传形式有办板报、办夜校、出售书刊,用薄铁皮卷成扬声筒口头广播或组织街头秧歌队。
1950年民教馆改为文化馆,干部6人附属文化工作宣传队1个;1952年撤销文化工作宣传队;1957年成立宣传队,建立义井分馆。1964年县人委文化局,负责管理和组织全县群众文化活动,培训群众文化骨干。初与文化馆合署办公,“文革”期间并入文教办公室,1974年恢复文化局。
1965年全县建立俱乐部和文化室108个,图书室44个,业余剧团28个。1979年,义井、八角、大严备3个公社建立文化站,直接组织和辅导农村群众文化活动,1981年和1983年,义井、八角两站先后改为集镇文化中心。
1985年,全县有图书室、文化室24个,联合夜校104个,业余剧团5个。
2007年县政府投资100万元全面维修了毛主席路居馆。
2010年文化体制改革,原文化局改为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下设电视台、文化体育中心、文化馆、图书馆、文化行政综合执法大队、道情艺术研究所(原剧团改为道情艺术研究所)。2011年神池县道情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有民营道情剧团1个,全县10个乡镇全部新建了乡镇综合文化站,241个行政村全部有了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目前县城内有文化广场、体育馆、体育广场、龙泉避暑山庄和西海子湿地公园。2010年在神池南山的太平庄乡和虎北乡建成了中国第二条北方地区第一条国家登山健身步道50公里。
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增强。每年有三大节日:正月十五元宵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月饼节都非常隆重,有歌舞、有戏曲、有街头文艺,平时在文体广场每年至少有大型歌舞晚会十几场。文广局组织文艺骨干每年有送戏、送电影下乡。并且组织和培养起农村“硬架子”和“软架子”秧歌队伍20多支,同时还建立起一支文化宣传队,常年活跃在机关、农村和厂矿中,共有演职人员30多名,全年平均演出达60多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