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笔烙出山川大美

家乡区县: 云南省盐津县

一把电烙铁,一方羊毛毡,妙手绘山川,铁笔抒大美。如果不是亲眼看到王清作画,你很难想象这一幅幅精妙绝伦的烙画作品会出自于他的手中。

“如果把创作比作我的一日三餐,那烙画就是我必不可少的一餐。”王清说,7年来,他已创作出各种烙画600多幅。盐津的秀美山川,乌蒙的磅礴神奇,各种人物场景,在他烫、勾、擦、点、烘之下,无不跃然画中。一支铁笔,成了王清玩转乾坤、绘就精美画卷的利器,也描绘出了他独特而精彩的艺术人生。

一个灵感 结缘烙画

成功,总是垂青那些在逆境中成长而不懈努力的人。

1994年,家境贫寒的王清考上了云南艺术学院。在学好功课的同时,勤奋的王清不肯放弃任何一点课余时间。在姐姐的带领下,他自费找了一名老师学国画。在看到他的气势伟岸却荒凉毕现的大山包风景画时,这位老师的心灵受到极大震动。他为王清提供了学习期间所有的笔墨纸张,并专门为王清开小灶,精攻国画。后来,老师觉得王清在雕刻方面具有一定天赋,又将他介绍给春城的另一位雕刻家学习雕刻。老师的无私关爱,极大地激发了王清的求知和创作欲望,使他创作出了大量主题定位于家乡美好山川与民众风情的画作。当别的同学利用星期日外出游玩时,他依然一个人在教室里刻苦地学习,努力探寻艺术之路。

1999年,学成回到盐津的王清,日夜驻守在美丽的白水江畔,他被白水江两岸的风景与民居造型所吸引,被豆沙关雄奇、苍遒、古朴所震撼。用什么来表达这些地方的美?怎样反映家乡的粗犷、古朴、古拙本色呢?王清一直在思考着、寻找着……

2006年,豆沙关发生地震。看到废墟上重建的古镇,突然间,一个灵感从王清的脑海里冒了出来:烙画!用烧红的烙铁在木质材料上烫烙出画!那被火烫烙出来的点线之间,正好能够展示盐津白水江、豆沙古镇甚至整个乌蒙山区的大气磅礴和绮丽至境!

一支铁笔 烫尽大美

决心下定后,王清便开始潜心钻研烙画艺术的基本功和各种技巧,一有空闲,他就在各种木板上试验,琢磨烙铁绘画的技法。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等,是用一种特制的铁笔,在扇骨、梳篦、木制家具以及纸绢等上面烙制成的工艺画。而王清却打破常规,大胆采用羊毛毡这一独有材质作画。王清说,在这种材料上烫的画,由于其底洁白无暇,作品完成后整个画面就无木质材料那样需上漆以掩木纹以防杂乱产生,而是反差对比明显,该锐的地方锐得起来,该柔的部位柔得下去,更能展示烫画的线条美,更能体现烫画的遒劲风格。

这就是与众不同的王清。洁白的羊毛毡,经他一番烙烫,各式各样的人物、花鸟、山水、风情,便栩栩如生地跃然毡上,精美绝伦,巧夺天工。

可没有人知道,在尝试烙画之初,王清却吃了不少苦头。因为手法不熟练,“火候”没到,创作时不是被烙铁烫伤了手,就是因为力度没掌握好,把画烙焦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让他气馁,屡败屡试,光被他烙坏的羊毛毡就花去1万多元。 就这样,经过数次试验和练习,第一幅全方位反映震后豆沙古镇的烙画《往事千年》终于“诞生”了。之后,渐入佳境的王清又完成了《清明上河图》、《大观园图卷》、《万里长城》等传统画作,以及《古今五道》、《积薪开道》、《古道马帮》、《苍茫乌蒙》等以豆沙古镇、朱提江、白水江和大乌蒙为主题的巨型系列烫画。王清以山峦造势,以云水铺张,整个画面既有大气磅礴的阳刚之美,又有淡雅疏朗的阴柔之美,意境深邃,韵味十足。

勤于思考,大胆实践,是王清的一大特点。为了使烙画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他开始改制烙画用的“笔”。经过反复试验,他把电烙铁的头部,即烙画的着力点,磨成作画时需要的平、尖、钝等多种形状,这样,就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画面创作,使烙画变得更加饱满、厚重、耐看。 而且经过改良后的烙笔比先前更耐用,节约了成本。

sing1e1ine(2014-11-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