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笔烙出山川大美2

家乡区县: 云南省盐津县

一幅烙画 终生追求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王清用羊毛毡烙画赢得了艺术界专家的赞誉和肯定,也得到了市场的青睐。他的烙画被全国各地艺术爱好者及企业、国外友人、政府部门收藏,也使他曾经窘迫的生活有了改变。

2009年,在县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王清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赢得了各级领导及游客的赏识,成为享誉昭通的特色画家之一。同年,他在豆沙古镇还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取名叫“豆沙印象”。不足20平方米的工作室墙上挂满了各式烙画,驻足画前,不禁让人佩服和惊叹。王清说,跟其他艺术创作一样,烙画创作也有许多讲究,烙前心中应有定稿,但它只能确定大致的形象面貌。而一般的山水烙画,则由基本功决定,烙时可随机应变,只有这样,烙出来的作品才能线条流畅,结构完整。采访王清的时候,恰逢他现场在作烙画。其动作细腻轻柔,如呵护手中的婴儿,而下笔勾勒时又果敢快速。他说,由于羊毛毡较薄,温度过高,手法过重,羊毛毡会变焦;温度过低又烙不上痕迹,因此,在这种材质上烫画,需要高度的思想集中,一方面手轻如鸿,一方面果敢下笔,一气呵成,方能成就作品。

王清介绍说,烙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都以手工作坊的形式,存在于民间艺人手中。作为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在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大放光彩。然而,因其工具、材料的特殊性,对制作者又有很高的艺术素质要求,不仅费力耗时,而且不能规模化生产,王清为此很纠结。尤其是对自己作品今后的走向、市场认可度,以及为了艺术,放弃效益快的小作品而创作费时间的大作品所带来的困惑等等,这些都是王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王清成功的艺术之路,既发挥了自己的艺术天赋,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带动了一方产业,成了创业成才的代表。去年8月,在第五届昆明泛亚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两千多个展位,王清的烙画却独树一帜,颇受顾客青睐,上千烙画宣传册和作者名片被索要一空。参加博览会的领导和中外嘉宾对盐津民间烙画给予了高度评价,鼓励王清多创作出好的作品,希望盐津积极发展好烙画这一民间特色文化产业。

一幅烙画,终身追求。多年来,王清几乎把所有的心思和时间都倾注在烙画艺术上,作为烙画艺人,他是孤独的。但当他沉浸在自己的烙画世界中,他又会获得别人无法体会的快意与享受。王清说,每一幅烙画对他来说,都是绝版和孤本。当看到一幅幅烙画被求购时,他就像失去了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心中会感到莫名的疼痛。

王清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通过自己的烙画,把盐津本土的民间艺术文化表现出来,多出精品,让烙画这一民族艺术瑰宝能够得以发扬光大,为盐津的旅游宣传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王清说他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申请烙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宝贵的画种艺术源远流长。

sing1e1ine(2014-11-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