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桥中心小学1

家乡区县: 江苏省相城区

北桥中心小学起始于1908年的私塾小学,一个教师教几个小孩,学生入学先认方块字,一张方块字一个汉字,每天学几个字,几天后进行复认复读。几轮下来,识字量不断增多,基础好的学生开始学启蒙儿童读物,如《三字经》《千字文》之类,只求熟读背诵,不求理解。随后学一点深的课本,像《幼学》《大学》《中庸》之类。到这个阶段,学生开始学写书信等练习。在私塾里学写毛笔字、学打算盘是人人要练习的基本技能。如果私塾老师文化水平高的话,学生读到一定水平,老师就要开讲,让学生理解读本的内容,进而学习古诗文,学些古诗,这是私塾学校的高级阶段了。
1928年开始,私塾改为保国民小学——时称洋学堂。开设课文是国语、算术、唱歌、画图、体育。因为这时学校校长是商校毕业的,学校教育已开始洋派了。有上课休息制度,有授课表,固定教学班。上下课用手摇铜铃来发信号(有的用铜口哨发信号),课本全是白话文,但不讲普通话。礼拜天放学休息,开始有放暑寒假的规定。
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开始波动。尤其日伪政府硬性规定学校必须开设日语课,对学生进行奴化教育,家长不愿让小孩进学校,教师不愿开设日语课,造成学校时断时续。直到抗战胜利,原借用民房上课的学校开始迁入新址,即北桥觉林寺西首的公房里,另派来新校长。聘用了几位年轻教师。学校制度较严,纪律要求高。每周一第一课全校大课,集体背诵国文孙中山总理遗志,校长训话,发布国内重大政治消息。上课时,当教师踏进教室,班长大声喊出“立正!敬礼!”以示对老师的礼貌,当老师用严肃目光巡视教室一周,微微点头,学生方始坐下开始上课。但是,那时的学校师道尊严体现突出,老师体罚与变相体罚是治校的基本理念。关夜学、面壁站立、罚抄书是平凡之事了。所以学生见老师、校长往往敬而避之。
1949年全国解放,人民政府将学校全面接管,老师全部留下,学校照旧上课。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旧学校全面改造。学校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废除专制法西斯教学。曾有少数教师因屡教不改而被开除、被处罚,最轻一点的作书面检讨,向领导作保证。三年国民经济过渡时期,是老师思想改造时期,为了保证老师的改造,每周放假半天或一天集中学习,当时被称作汏脑子。农业合作化开始到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学校保上好课厚后,经常要参与政治运动,保社会工作,譬如到村上民校去上课,办识字班,参加群众宣传队,协助统购统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校规定夜办公,老师人人出勤,不到必须向校长请假。条件艰苦,照光没有电灯,全靠洋蜡烛、火油灯,二人合用一盏灯,到晚上?点钟下班。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时期,老师更繁忙,在“共产主义就在眼前”的宣传教育下,老师的期盼不可言喻,积极投入政治活动,起早班上课,消灭不及格学生,组织赶鸭队(那时学生学习成绩是五分制,2分是不及格。“赶鸭队”是指消灭2分的帮教队)。学校里,辅导区掀起了一个“双百分”“满堂红”的教学浮夸风。北桥中心六年级曾有老师指导学生写千字作文的“卫星”。
1960年开始,国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经济困难,粮食严重缺少,严重影响学校教育。学生不到校,班级大减,老师裁员,民办教师因为“以生养师”而不能维系家庭生活而离开学校。为了渡过难关,党坚持形势教育,教导人民“形势大好,困难还有,前途光明”。我们老师牢牢记住这三句话12个字,学校里采取应急措施,可让学生只要保证上好语文、数学两门课,其它课可以自己决定要上否。允许上午少上一课回家帮烧饭,下午早退帮做家务。1962年,国家贯彻“八字”方针,部分教师下放农村,为了减轻国家供应粮食,还有一部分叫居民的采用“下粮不放人”的办法。为了保证小人不让再成文盲,因而除了全日制学校外,出现了形式不同的“识字班”“读书组”,时间上有的早上,有的中午,有的下午,灵活多样。1963年形势开始好转,1964年起将各种形式的、不规范教学的小孩组织起来,统一为“耕读小学”,分散在各村,聘请农村有志青年当“耕读小学”教师,北桥中心专门指派谈忠岐为“耕读辅导员”,协助中心校长担负起这个重任。

习惯的懒散xyt(2014-11-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