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午夜过后,正在城墙上巡查的高允中和驻军守备官听到北面即墨营一带喊杀连天,继而火焰丈起,大火映红了半边天,接着刘六儿人马铺天盖地而来,料知大事不好,营中官兵不济事了。为了稳定城中军民共同御寇的决心,披挂全副铁盔坚甲的高允中手执一把六十多斤重的浑铁大刀,在西门楼上对守城的军民发誓说:“即墨城和即墨营唇齿相依,营已破,城也危在旦夕,在这危难时刻,大家不要惊慌!有我坚固的城池和众多军民百姓的共同守御,只要大家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万众一心,一定会守住城池的!我高允中身为一县之长,身负朝廷重任,愿与大家同生死,共患难,誓与城池共存亡!当时城中的情况是:常驻官兵不过三百,加上县衙人员和营破逃来的官兵,总数不足千人,城中常住的百姓加上躲乱住进来的四关百姓,也不过万人,并且老弱妇女占了多半,城中就凭这点人马,和刘六儿四、五万人马对抗,要想保住城池谈何容易!高允中又对站在城墙上严阵以待的军民大呼道:“大家不要惊慌,要沉着应战!营兵没有防备才招致失败,我场中军民早有防备,难道还怕他不成!”说完从鼓手手中抢过槌棒,亲自敲击大鼓,激励守城军民的战斗意志,奋起英勇杀敌。
刘六儿见城内军民拒不开门投降,敢于和他们对敌,顿时大怒,立即下令一起向城上射箭,箭簇落在墙头埤谍之间,厚厚一层堆积的如刺猾皮一般!开始的时候,城上军民见刘六儿人马铺天盖地而来,大有一口吞掉即墨之势!自从唐赛儿起义至今一百多年来,久无战事发生,哪个见过这种阵势?许多人吓得屁滚尿流,胆子更小的禁不住嘤嘤哭了起来。后来大家见高县令豪气冲天,置生死于度外,在城上冒着箭雨来回疾走,指挥大家杀敌,人们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众口一致大呼杀贼!箭矢石块、滚木擂石、青砖大瓦像雨点一般向城下砸去,一时间城下哭爹喊娘,攻城人马死伤无数,那股凶焰顿时被挫了下去。
就在城内的青壮人等都在墙上战斗的同时,城里的老弱妇女和孩子们也在加紧向城上运送武器弹药和砖瓦石块,把热气腾腾的饭食送到每一位守城军民
的手中。城中所有军民抱定一心:有高大人带领,一定能守住城池,免遭刘六儿的烧杀蹂躏!就是自己流血战死,也在所不惜!
自早晨七时至下午五时,攻城人马一无进展,看着城下的大片死尸和哀叫不止的众多伤号,刘六刀下一个被称为“大王“名叫朱辅的头领不禁勃然大怒,数万人马竟然攻不下一座小小的即墨城,真是一群废物!愤恨不己的这位大王骑着高头大马,穿着华丽绸缎袍服冒着城上的铳炮矢雨,亲自指挥攻打东门。一时间东门上下喊声震天,炮石之声撼地,中弹着石者惨叫之声不绝于耳,城下大有在所不惜用死伤者垫起登上城头之势!高允中一看东门打成了白热化状态,急忙提枪挎箭登上东门楼去亲自指挥战斗,他向城外一看,一眼看到那个穿着锦袍的朱大王骑在马上正在狂呼乱叫指挥喽罗门攻城,一幅骄横狂妄的歹毒面目跃然城下,高允中看得肝火倏起,他斜倚窗壁,引弓搭箭,咬紧钢牙,抡圆双臂,扯满弓弦,使足气,”嗖“的一箭射去,不偏不倚,正中这个大王门面,这一箭好准好狠啊!深深的扎进了朱大王的脑壳中去,只见他两手一拃挲,当即栽下马去一命呜呼了。城上军民见状,群情振奋,高呼杀敌,勇气倍增。
刘六儿数万大军从日出到日落忙急了一天,不但没有拿下城池,还损失了一位得力干将和数千喽啰,再看城池固若金汤,继续纠缠下去也不占半点便宜,这时的刘六儿像个池了气的皮球,灰溜溜的领着挫尽锐气的喽罗们向北撤去,偷袭打开了莱阳城来解对即墨的忿气。
高允中英勇无畏率领城中军民御寇保城、一时被传为佳话,在民间广为流传,即墨的父老乡亲为了表示感谢之情,在时任陕西巡按的蓝章回乡省亲时,特请他撰写了一篇《御寇记》的表功文章,镌成碑文立于衙前,以示后人永世不忘高大人带领军民御寇保城的英勇壮举。
那次战斗至今己历经五百多年,石碑虽然早已仆倒消失,但《 御寇记》 一文却收入了即墨的县志中,使后人知道那场战事的来龙去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