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乡寨的历史

家乡区县: 梅州市蕉岭县

 梅州城区的北郊有一座山叫 “三乡寨”,它位于梅州盆地的最北端,像一扇厚重的屏风护卫着梅城。“三乡寨”的山上有一处盘古岩,供奉的神明正是神话传说中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盘古。盘古岩边有一泉眼,常年汩汩流动着泉水,吸引周边的村民乃至城区的市民汲取饮用,盘古岩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善男信女瞻仰,但对于这座山为何取名“三乡寨”,人们倒是未予以更多的关注。然而,一个地方的起名总有它的由来,溯源起来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甚至涉及客家人命名地名的习惯和历史传统,勾起我们对祖先艰难开拓、创业的记忆。
“三乡寨”向南俯瞰着两个村庄:新田和石月,前者隶属梅江区城北镇,后者隶属梅县城东镇。笔者曾在新田村度过10多年的童年和少年岁月,也曾攀爬过几次这座高山,当时曾产生过两个疑问,一座山为何起名叫寨?这座山名从祖辈口耳相传的客家话发音是“三央寨”,与如今书面的正式命名为何不同?
以“寨”命山名,并非三乡寨的“专利”,在梅城周围还有明阳寨、圣人寨等高山。对于这种现象的形成,邑人清末翰林温仲和认为,当年客家先民移居这些地方时,生存的环境恶劣,过的绝非是今天山清水秀、安宁祥和的田园牧歌生活,经常要面临与土著纠纷以及盗匪的骚扰。为保全身家性命,先民们选择在附近的山坡筑寨,在危险来临的时候,把人和财物安置于寨内,负险据守,久而久之,寨就代表了山。对于为何起名“三央寨”,当地人根据一个民间传说认为,它实际上是三娘寨在口头流传过程中的变音,因为在客家话中“娘”与“央”很接近。传说里,三娘寨是北宋杨门女将杨三娘带兵参与征讨南蛮侬智高而立的军营,而附近一个叫洋门(杨文)的村庄则因杨文广在此扎营互为犄角而得名。且不论历史上杨家将随狄青征讨侬智高是否经过梅州还存在争论,又抑或杨三娘真有其人?以另一个地名明阳寨为例,明阳寨的原名叫宜娘寨,同样涉及杨家女将杨宜娘的传说,在民俗流传上倒也相映成趣。
一个下里巴人的地名,在历史的时空隧道渐渐变成阳春白雪,并非三娘寨的独特遭遇。像现在很出名的客天下附近的圣人寨,以前叫做胜人寨,因梁惟宝带领族人上山立寨据守得法,在周边村寨皆被盗匪攻破的情况下独存,因而得是名。至于为何变成圣人寨这个衔头大得让人仰视的地名大概是客家先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生活稳定,文教复兴,出于对儒家圣人的崇拜,或希望当地人文鼎盛,当地的文人雅士大笔一挥,胜人寨就成了圣人寨这个很有寄托意义的雅名。由此可以看出,三乡寨的起名也可能与客家先民立寨卫家的传统有渊源,因为山腰盘古岩的泉水正是山寨选点的绝佳条件,和杨门女将的关系倒因史料的缺失而难以查证了。
虽然说三乡寨的起名渊源有点模糊,但其地名经文人雅士动过手术却是有迹可寻的。民国时期的学者古直与原籍三乡寨下的香港工商业家廖晖宸等颇有交往,他在《长歌寿晖宸》里提到“大塘面上,三香山下,子姓英多资构夏”。在另一首《梅垞自矜三香寨之胜戏为二绝句》:“逢人矜说三香寨,几欲凌余五老峰。不信羽岑仙子语,家山真的是无双;少年登览到圆方,欠此家山屐几量。终拟同君访盘古,临风一笑失羲皇。”在这些文人雅士的诗文应酬中,三乡寨又成了三香寨,古直是梅县梅南人,他会使用三香寨这个词,估计是受到廖晖宸以及梅垞的影响,而不是他本人兴之所至的发明。特别是那位梅垞先生(廖道传,前清举人,民国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把三香寨这座家山看得很重,钟爱到与古直曾隐居的庐山五老峰相提并论的地步,并自称三香居士,有《三香山馆诗集》传世,可能他就是三香寨的起名人。
对同一地方的地名,存在雅俗两种不同的取名倾向,是文化价值观念的一种嬗变,是民间与官府或占据话语权的文人之间审美情趣差异的角力,于是自然而然地出现三娘寨和三乡寨、三香寨的分野。
山川依旧,物是人非。三乡寨山的名字几经变迁,上述那些人物也已走入历史,只有高山深秀蔚然,曾默默地目送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楚汉、中国工程院院士江欢成、教育学家廖道传、邮电部部长杨泰芳走出乡关,建功立业,成为所在领域的杰出人士。

傅辉梁(2014-11-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