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条件较优越的珠江三角洲及潮汕平原已被主人“广府”、“学老”占据,后来的客家人只能选择在边、荒、寒的丘陵山地定居。他们劳动量大,多出汗多吃盐决定了饮食的咸,消耗热量多须补充脂肪决定了肥,烧即趁热吃,吃后身体温暖得快,这是寒之使然,这就是客家人饮食咸、烧、肥的三大特点。
客家人由于受条件的限制,餐餐食粥,且也只能以五谷杂粮为主,平时无鱼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少量鱼肉和几餐饭,客观地说三餐是塞饱肚子,求量不求质。过去一个人一餐能吃一斤米饭,现在可供五人吃一餐,当时体力能量消耗太多,只好从粥和少油水的青菜中补充,这些东西不耐饱,一些人在半饥半饱中生活,三餐要吃得好不易。
人的本能反应是饥了想吃,但又未到进餐的时间,居于三餐之外的进食就叫点心。“点心”一词古已有之,古时人们一日两餐,第一顿称朝食,约在上午九时左右,第二顿称晡食,约在下午四时左右,从晡食到第二天朝食有十多个小时,漫漫长夜早已肚内空空,早餐前饥饿难忍心慌意乱,有时会吃一些糕饼之类的小食,以安定心理,故叫点心。
客家人的点心不单是心理需要,更是被饥饿所逼,点心时间也不在早餐前,一般在下午或晚上,上午一般人较不吃点心,因为早餐离午餐只有四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而午餐离晚餐有时超过六个小时,晚餐离第二天的早餐时间更长,超过十个小时。当然有时上午干重活,类似割禾、莳田或做屋,请其他人帮忙,主人为表热情,也会煮点心。平时有远道而来的客人,主人会拿出现成的小食给客人当点心。
上世纪五十年代极“左”路线公社化“大食堂”过后,粮食少普遍吃不饱,点心开始盛行,那时没有什么好东西吃,煮粥、焖饭是最好的点心,甚至吃几口咸菜再喝开水也是点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以户为主的生产责任制,粮食大大增加了,三餐白米饭吃得饱,油水也逐渐多了,点心便被淡化了。近几年在城镇小部分客家人流行吃夜宵的点心,那是时尚消费,不再是补充能量的需要,从科学养生而言,晚餐要吃得少,点心的夜宵还是少吃为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