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去赴圩,或探亲访友,或出门打工等回家时,给老人、小孩带回一点糖果、饼干之类的小食,谓之“等路”。
“等路”的历史不短,在尚未解决温饱的年代,哪怕是一粒糖或一块饼干都有很大的吸引力。“等路”的流行也是客家人尊老爱幼美德的表现,不少做父母的, 肚子再饿自己也不吃“等路”,忍饥挨饿把“等路”留给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儿女。“等路”不但分给自己的儿女,也分给在场的邻居的小孩,这在无形中也增进了邻里之间的友情。
上世纪六十年代华侨回乡时的“等路”,就是半斤左右一种指头大小叫“罗帝”的饼干,外加一条毛巾。大人们拿着毛巾,面露喜色,小孩吃着“罗帝”欢呼雀跃。一个华侨回家,全村皆大欢喜,那时物质匮乏,一条毛巾,几块“罗帝”,何等珍贵。
七十年代,我的婶婶去结扎,在医院住了几天,出院时我的妹妹和几个小伙伴翻山越岭到几里外去等她,一个人吃到一粒糖的“等路”,都高兴不已。
一些懂事的小孩把“等路”让给弟妹甚至邻居小伙伴,这也是现代版的“孔融让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