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十大名片之铁道兵纪念碑

   在大兴安岭的首府加格达奇的北山上,有一座造形奇特的建筑耸立在万绿丛中,那是两根放大的钢轨,各宽1.3米,高20米,中部是一个铁道兵兵徵,象个巨型的解不开的结,把两根钢轨紧紧连接,这座标志性的建筑就是”铁道兵纪念碑”。

   铁道兵纪念碑,不仅是对八万铁道兵战士开发大兴安岭的纪念,同时也是突破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精神的具体体现,更是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史的见证。开发建设43年来,大兴安岭累计为国家上缴木材1,2亿立方米,提供利税54,2亿元,为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是为宏扬“大兴安岭精神”而建立的,向世人展现了铁道兵的丰功伟绩。纪念碑造型为两根竖立的钢轨,材质为不锈钢,钢轨中间是铁道兵的军徽,碑面朝南。碑体简洁明快,气势伟岸。碑前一头玻璃钢雕塑的马鹿正昂首前行。碑的北面为介绍铁道兵开发建设大兴安岭历史的图文墙,正面两侧为铁道兵当年奋斗情况的玻璃钢浮雕,中间写着“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字样,墙的背面为大兴安岭地委、行署镌刻的碑文,全文内容。
铁道兵军徽
   1964年,铁道兵三、六、九师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命令,修建嫩林铁路,从黑龙江的嫩江,经大杨树、加格达奇、林海、塔河、盘古、樟岭、劲松、图强、西林吉至古莲,全长677公里,其中三师师部定在加格达奇,六、九师完成任务后于上世纪60年代末陆续撤出大兴安岭,三师继续修建古莲、呼中、塔韩等支线至1984年兵改工。
我住进加格达奇北山宾馆后,便急切地寻找铁道兵三师原师部的位置,问了几个服务员,没有一个说得清楚,北山宾馆依山而建,左右前面三方都是楼房,已经没有当年的痕迹,在住宅区问了几个老者,他们都是10年前搬来的,没听说这里住过部队。
   在我的记忆中,北山宾馆一带应该是铁三师的所在地。我继续在居民小区寻觅,终于在一个居民楼上看到了“铁兵街”三个字,这一发现使我欣喜若狂,我不仅坚信这里就是铁三师的驻地,而且这个街名使我看到加格达奇人民并没有忘记当年的铁道兵。
北山是加格达奇的至高点,几乎全城都能够看到耸立于山顶的铁道兵纪念碑。从北山宾馆后面的水泥梯路拾阶而上,10分钟便到达山顶,这里可以鸟瞰城市全貌,山上都是茂密的树林,一座高大的纪念碑就耸立在这苍松翠柏中。


   
  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大兴安岭地区建设局局长张唯东对全区城乡建设的情况最了解,他如数家珍地介绍改革开放3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大兴安岭地区是1964年铁道兵修建嫩林铁路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区,城乡建设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几个阶段发展起来的。大兴安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从1964年大兴安岭会战到1978年,是大兴安岭林区艰苦创业的会战初期,当时铁道兵修建了从嫩江到加格达奇,后来又修到漠河,为林区开发创造了条件,数万名林业建设大军浩浩荡荡开进大兴安岭,在拉开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序幕的同时,也促进了小镇建设的蓬勃兴起。城镇因林而兴,没有完整的规划布局,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建设者们主要从解决居住条件出发,建起了一大批土坯房、板夹泥房、“金镶玉”、“芝麻糖”、“小阁楼”、“大火墙”等各式各样的试验房。这个阶段的城镇建设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给排水、园林绿化、燃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是空白,邮政、电信十分落后,全区没有一条水泥或柏油路。
    第二个阶段是1978年至1998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了大兴安岭,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居民住宅建设飞跃发展。1979年加格达奇建成了全区第一栋住宅楼,至1998年,全区累计投入资金11.78亿元,建成居民住宅28267平方米,城镇基本形成了规模。基础设施得到改善,1980年加格达奇修建了第一条沥青路面,此后对加格达奇、松岭、塔河、新林、呼中、呼玛等城镇道路进行改造,由砂石路面改成沥青或混凝土路面,至1998年,全区已拥有城市道路395公里,修建了自来水设施,城镇公园等文化娱乐设施逐年增多。
随着林区的开发建设,当初只有10余家鄂伦春猎户的加格达奇,如今已经有15万人口,大兴安岭地区人口已达54万,各级城镇的公用事业、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都有较大的发展。
第三个阶段从1999年至2007年。大兴安岭地区城乡建设进入大跨越、大建设时期。至2007年底,全区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51.8亿元,其中,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投资达29.4亿元,用于城镇道路建设投资达2.73亿元,总长574公里的加漠公路竣工通车。在“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发展战略指导下,村镇建设以推进城镇化为中心,以中心镇建设和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实施了加格达奇以建设生态旅游林城,塔河以建设中心腹地重镇,漠河以建设中国北极旅游名城,呼玛以建设边境城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人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据碑文记载,1964年到1983年,铁道兵三、六、九师八万官兵会战大兴安岭,共修建铁路792公里,桥梁124座,隧道14座。铁道兵是大兴安岭开发的功臣,他们爬冰卧雪,风餐露宿,英勇开拓,顽强拼搏,克服无数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硬是把钢铁的轨道铺进了千年沉寂、人迹罕至的林海雪原,使嫩林铁路贯穿在大兴安岭山脉,一直延伸到祖国版图最北端的城镇——漠河。

    在极端严寒和困苦的条件下,铁道兵战士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每2公里就付出了一个战士的生命。可以说,这是一条用生命铺就的钢铁运线 !

bing弑(2014-11-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