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古时建城必有城隍,故为永宁卫城的同期建筑。据有关资料考证,原永宁城隍庙规模仅限于现有的后殿。
永宁城隍庙座落在福建石狮市永宁南门与小东门永宁城隍庙之间,为永宁至今保留较完整的一座古寺庙。该庙居高临下,放眼远眺,深沪湾历历在望,故有背五虎(山)而面金狮(深沪山)之称。其以气势之雄伟,庙貌之壮观,被誉为“永宁福地”。
永宁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古时建城必有城隍,故为永宁卫城的同期建筑。据有关资料考证,原永宁城隍庙规模仅限于现有的后殿。清·道光十五年(1835)经由乡贤蔡名标发动各方善信,捐资进行扩建。清·光绪年间,再由港边村乡贤佘马堆前往菲律宾,向乡侨筹募资金加以整修、挺高门楼,方形成今日之大观。
永宁城隍庙座北朝南,建筑面积1407平方米,占地2800平方米。以中轴线为基准,由门楼、前殿、戏台、拜亭、主殿、和左右厢房组成。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前有檐楼,抬梁式木结构。前后殿均为重檐歇山式屋顶,余为单檐歇山顶。庙中除供奉城隍爷外,尚有二十四司、四大将、三夫人、役吏差官近百尊神像,俨然一派封建王朝州府衙门的缩影,是闽南地区少有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城隍庙。
永宁城隍庙建筑艺术结构严整、精美。其书法、联文、木雕、石雕、砖刻均出自明、清高手。门楼两侧的“雷厉”“风行”四个石刻大字,书法遒劲、端庄大气,令人赞叹不已。拜亭两侧的清代石雕狮子栩栩如生,雕工精湛,堪称石雕精品。庙内尚保存道光重修碑记、碑序各一方,对研究清代闽台关系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于永宁城隍庙建筑之恢宏,规制之完备,在福建省同类建筑中具有典型代表性,且在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地区有较大的影响。1996年2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列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隍庙主殿除祀奉城隍外,左右奉祀有城隍夫人、阎罗王永宁城隍庙、天妃及广泽尊王等尊神,城隍像前还祀有文武两位判官。左边的判官手里拿着“生死薄”,右边判官手里拿着“善恶薄”,显示出城隍庙所供奉的是管理亡魂的神灵,是“剪恶除凶”之神。右侧的判官俗称武判,通常由古代英烈担任,如伍子胥、张巡、许远等历代名将,左边的判官俗称文判,这位文判的俗身,是唐代名臣颜真卿,他刚正不阿,讨伐安禄山叛乱有功,封鲁郡公,道教封他为“北极驱邪左判官”。一位凡界的忠烈之士,牺牲后成为冥界的仙官吏,不能不说是中国道教趋向于世俗化的历史安排。
大殿右侧的砖雕极为罕见,砖壁上雕麒麟,麒麟是传说中的神兽、与龙、龟、凤并称四灵。《礼记》上说:“麒麟体信厚,凤知治乱,龟兆吉祥,龙能变化,故谓四灵。麒麟古称仁兽也是祥瑞的征兆。也有人说这只兽神是“獬豸(xie zhi)”。传说这种动物能辨曲直邪佞(ning),古代把獬豸作为司法官员的衣冠装饰以表示公正。城隍素称监察人间善恶正邪,獬豸作为城隍庙的装饰构件,再贴切不过了。
墙雕上还有一只猴子爬在树上拿着一根捅蜂窝,形象生动有趣,此外还有鹤、凤、灵芝等。浮雕采用象征寓意的民间传统艺术手法。如猴子、蜜蜂,谐音“封侯”,鹤、灵芝寓意“福禄长寿”。总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砖雕的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工艺的发展历史,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我们从城隍庙的建筑模式不难看出,规制完全依照阴间衙门的形式,城隍庙中所设置的等级分明的主神、佐神、隶役等,俨然形成一套完整的阴间王朝的官吏系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