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板桥重见天日、桥体保存完整

家乡区县: 江苏省丹徒区

石桥在地下埋藏不深,路面以下即现桥体石条,桥体旁有多条砖石小路,通向桥底。考古人员解释道,由于河道走势变化,河泥淤积后,河道里渐渐没有了水,丧失了桥实际用途。随着河道渐渐被填平,桥面湮没在路面中。连日来,因淤泥不断塌落,挖掘工作进展缓慢。下午5点左右,考古人员终于清理了桥基部位的淤泥,桥基及其底部的泉眼裸露了出来,映入了市民的眼帘。可以清楚地看到,桥底的泉眼汩汩向上冒着泉水。

考古人员下探石桥桩基,对其规制作了详细的调查。据他们介绍,桥体保存完整,从桥面到桥基约有7米多高,长约35米,宽约8.2米。从制作工艺来说,建造时先打下了桥桩,再用石块架桥,碎石混合石灰包裹黄土铺桥面后,又用条石包裹。桥体保存相当完整,根据桥体的尺寸可计算出桥面旋拱的长宽高,复建出来。目前,考古人员正在对桥体旁的砖石小路以及周围的文化堆积层进行发掘,寻找各个时代的标示文物,以确认建筑年代,目前已发现了许多元明清时期的碎瓷片。此外,从桥边残留的建筑基石看来,桥边可能原来还建有凉亭等建筑。

居住在双井路、西门桥一带的老年市民,对拖板桥仍然记忆犹新。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大爷告诉记者,他还记得小时候临近一带的孩童在拖板桥上玩耍,时常有孩子因攀爬桥拱摔伤,大人们便卸下了桥面上的旋拱,石桥看上去像一辆被拖着的板车,就叫它拖板桥了。一位四五十岁的市民告诉记者,在他小时候这座桥已经废弃了,他还留有许多孩童时在桥边活动的记忆。

镇江博物馆副馆长王书敏告诉记者,从目前可找到的史料来看,最早在南宋嘉定年间的镇江志中就有关于拖板桥的记载。在元代《至顺镇江志》中,拖板桥名镇西桥,又名浮桥。历史上,这座桥多次因使用损坏重建。因此,目前尚不能确定现在发掘出的石桥属于哪个年代,初步认定建于元末明初时期。至于何时称作拖板桥,史书上没有找到记载,也许与市民口头的传说有关。

对于拖板桥历史价值以及今后的保护工作,王书敏表示,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知的建于明朝的石桥中,体量规模较大、制作较规整精美的十分少见,拖板桥对建筑学研究有一定的意义。从考古的角度出发,他希望将这座桥能够展示出来。一方面,这座桥伴随着城市发展走过了几百年,对各个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至今还存留在镇江人的记忆中。另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体量大、制作规整的石桥不多见,拖板桥也许能够成为镇江历史文化的标识之一。

拖板桥能否作为历史标识,重新跃入市民生活当中?王书敏对此并不乐观。他告诉记者,这是镇江城市考古中发掘出的第二座大体量的石桥。在正东路扩宽改造时,曾发掘出了历史上有名的范公桥。因范公桥的位置正巧在正东路马路中间,因此当即填埋保护并用沙土覆盖标记,留给后人。此外,定波门、北水关等大规模城市古建筑都是以填埋的方式予以保护。据了解,目前的双井路棚户区改造项目规划中,拖板桥位于双井路沿街一侧,上面规划建设了商业面门房。

AuroreFragile(2014-11-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