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美食

家乡区县: 内蒙古扎赉特旗

蒙古族有许多传统美食牛羊肉、奶制品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黄油乌日莫奶豆腐以及炒米牛犊汤猫耳朵汤等,是独具蒙古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手扒肉

     “手把羊肉”是内蒙古著名的民族传统菜。用羊肉烹制而成,因羊肉块大,就餐时须用手撕而食,故得名。极具民族特色,醇香味美。蒙古语称“布胡乐”。其做法是将全羊切成若干块,白水下锅,不加任何调料,煮沸片刻后起锅,置于大盘中食用。手扒肉味鲜肉嫩,富有营养,是喜庆大典、佳节良辰或招待宾客的佳品。

     手把肉是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即用手把着吃肉之意。羊、牛、马、骆驼等牧畜及野兽的肉均可烹制手把肉,但通常所讲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手把肉是蒙古民族千百年来最喜欢、最常用的传统食品。这种草原牧区牧民们的传统吃法可以追溯到古代。据明《夷俗记·食用》中云:“其肉类皆半熟,以半熟者耐饥且养人也。”

     做“手把肉”多选用草原牧场生长的两龄羊,采用传统的“掏心法”宰杀,因为这样宰杀的羊由于心脏骤然收缩,全身血管扩张,肉最鲜嫩。宰杀后把羊带骨分解成若干小块放在清水锅里,不加盐等调味佐料,用旺火煮,待水滚沸立即出锅上桌,蘸芝麻盐食用,其肉鲜嫩,原汁原味。但目前推出的“手把肉”煮好后大多都再进行二次加工,将大块再分解或小块,辅以盐面、米醋、花椒、八角、味精、辣椒油、姜丝、葱段等调味佐料进行特殊烹制后再食用,其鲜嫩不变但味道更加独特。

烤全羊

      原始的烤全羊,是将去皮开膛的整羊架于火上烘烤。烧烤时要用杏木疙瘩烧旺的红火,火硬而无烟方可。用手将白条羊在火上左右翻转,一直烤到表面焦黄,油滴外渗,香味喷发,里外皆熟为止。烤熟后从架子卸下,用刀割而食之,既不加油盐,也不加其他调料。因为烤全羊费工费时,所以即使是蒙古人也不常食用,只有贵客临门时,才作为宴客的佳肴予以制作。如烤好的羊腿或烤羊尾,做法与烤全羊相同。烤好的羊腿,肉丝焦嫩鲜美。羊尾全是白花花的肥肉,在火上烘烤一段时间后,油汁都渗出来,剩下的肉质纤维脆而不腻,是蒙古族宴席上的一道传统名菜。

火锅

      火锅也是蒙古族传统佳肴之一,多在冬季食用。火锅有两种吃法,一种是将肥肉切成薄片,放入火锅内(火锅有4格、6格等几种),再在火锅的每格内放进一味菜肴,煮熟后食用。另一种是将酸菜丝、粉条和各种调料及山珍海味先放入汤内,将羊肉片放进锅内,边吃边添。火锅有铜制火锅、铁制火锅、铝制火锅和砂锅等多种,其中以铜制火锅为佳。

黄油

      蒙古语称“希日陶苏”。其制作方法是将鲜牛奶放入缸内或盆内,发酵后奶脂上浮成白油状,蒙古语称“乌日”。然后将提取的乌日莫装入洁净的白布袋里,悬挂在房一角,使水份渗出或蒸发。数日后,将其取出放在盆内加水搅拌,再倒入锅内用温火炼,并用勺子频搅动。待到色泽微黄,即成黄油。黄油是牛奶中的数理化,奶食中的上品。

吐古拉汤

      汉语直译为“牛犊汤”。将和好的白面或荞面切成方形小薄片,煮熟后捞至烧开的乌日莫或芝麻、麻籽汁浆中便可食用。

猫耳朵汤

      先将和好的荞面揉成条状,再揪成杏核大小的块块,将块块放在一只手的掌心上,用另一只手大拇指将其按成猫耳朵状,最后放进肉汤内,煮熟后便可食用。

炒米

      蒙古语称“胡列巴达”。将蒸熟的散糜子放在锅内,拌细沙用猛火炒干,加工去皮,即成炒米。将炒米用烧开的鲜奶或酸奶浸泡,放进乌日莫、黄油、白糖等便可食用;也可以用开水浸泡,加入黄油、白糖、新鲜奶豆腐等腰三角形食用。用炒米还能做奶粥、肉粥等。炒米易于保存,携带方便。

奶茶

      奶茶是蒙古族人最喜欢的饮料之一,一年四季常喝不断。奶茶的做法,一般是先将砖茶捣碎,装入小纱布袋内放入白水锅中熬煮,然后加上新鲜牛奶,烧沸后用勺子频撩扬,待茶、奶交融即为奶茶。饮用时通常加入少许食盐、炒米、黄油。也有煮茶时放入炒米和食盐的。

马奶酒

      蒙古语叫“奇格”,牧民常用它来款待尊贵的客人。草原上的马奶酒以其丰富的营养、独特的醇香和神奇的疗效而著称于世。远方的客人来到草原,主人都会让他们喝上一些马奶酒。

秀秀(2014-04-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