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蚕种场:镇江蚕桑业发展的见证

家乡区县: 江苏省丹徒区

合作蚕种场旧址分别位于市郊四摆渡蚕种场和江苏科技大学西校区内,今年被批准为江苏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的蚕种场建筑共计21幢:第一部分位于江苏科技大学西校区内的原镇江合众蚕种场、裕民蚕种场内;第二部分位于镇江蚕种场内。这些建筑保存完好,作为整个制种流程配套十分齐全,全国罕见,见证了镇江蚕桑业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蚕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   

近代镇江蚕桑业发展历程   

清末民初镇江开始发展蚕桑业。民国15年8月,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在四摆渡购地206亩,创立镇江合众蚕种场,同时带动了一批私营制种场的创办。   

民国14年(1925年),为了推行新法科学养蚕,振兴和发展江、浙、皖三省的蚕丝事业,迅速提高我国蚕丝品质,增加产量,扩大出口,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鉴于宁镇一带丘陵山地,容易排水,土质疏松,地广价廉,养蚕者少,感染蚕病机会少,适合栽桑养蚕繁育蚕种,由会长、董事会研究决定筹建镇江蚕种制造场,任命葛敬中为场长。   

民国15年(1926年)8月,经冷御秋先生协助,确定镇江火车站西约3公里的四摆渡沿铁道线南为场址。11月由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董事会投资一万八千元,购置蒸汽、催青设备,并托金陵大学土木工部绘图监造,兴建蚕室、附属室和宿舍等,至民国16年3月竣工。   

推广秋蚕,是镇江蚕种制造场创办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必须建立蚕种冷藏库,将春季蚕种冷藏,然后进行人工孵化繁育成秋种。捐资兴建的阿莫尼亚冷藏库(氨制冷)为国内第一座。镇江蚕种制造场聘请技术员,购进日本品质甚佳的原种新白和正白,制成正白×新白正反交一代交杂种11000余张,全部入库冷藏供秋季之用。秋期散发无锡乡间农家饲养,很受欢迎。   

由于镇江蚕种制造场的地理位置距其他蚕区较远,且无蚕病蔓延之虑,土壤肥沃,颇宜栽桑。民国17年(1928年)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又投资续购荒地100亩,再筑蚕室、储桑室、检种室,加聘技术员,增加育蚕数量。   

在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镇江蚕种制造场的影响下,镇江地方贤达相继办了民营的裕民、明明、益民、瑞昌、均益、永泰、三益、永安、女职等10多个蚕种场,这些民营蚕种场在公办镇江制种场的指导和大力扶持帮助下有了迅速的提高和发展,后来为扩大优良蚕种的供应范围,大力推广和普及科学养蚕,镇江民营的10多个场和苏州、南京的部分蚕种场联合,以镇江蚕种制造场为核心,成立了合作蚕种场,成为全国优良蚕种生产中心基地,其所产品从江浙省扩至皖、鲁、晋、陕、鄂、川、粤等地并远销国外。同时爱国民主人士冷御秋、黄炎培等有鉴于“育蚕必需育人”的旨意,在镇江蚕种制造场和西府街创办了女子蚕桑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蚕桑专业人才,迄今蚕种场内仍存有建校时史料碑刻。   

抗日战争时期,镇江被日本侵略侵占,所有蚕种场均遭到严重的破坏,有的荡然无存。   

抗战胜利后,镇江蚕种场改作丝绸研究所,裕民、明明、益民等部分蚕种场力求复业,但景气不佳,难与昔比,且处于风雨飘摇之状。   

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政府创立了中国丝绸公司,负责经营全国各省有关桑、蚕、茧、丝的产、供、销、贸等一系列事业,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转移给中国蚕丝公司,镇江蚕种制造场(即国立蚕业试验场)由中国蚕丝公司接管,改称为镇江蚕丝研究所。除收集家蚕品种进行试验研究外,还联合镇江民营蚕种场制造一代杂交种,由于当时宁镇一带的蚕种场大部分遭日寇破坏,荡然无存,部分桑园里的桑树被日军砍伐作为烧木炭材料,挖掘殆尽,只有镇江四摆渡的四益、明明、裕民,高资的均益和桥头的三益等五个蚕种场破坏不多,尚可养蚕制种。   

1949年4月23日镇江解放,镇江蚕丝研究所由该市军管会接收,不久即移交给了苏南行署农业厅蚕业管理局,约半年后改名为镇江蚕桑实验场。   

1950年,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筹设华东蚕业研究所,以原镇江蚕桑实验场的全部桑园、蚕室及附属屋、蚕具等以及裕民蚕种场的桑园、蚕室、房屋等为基础,再集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蚕桑系、上海纤维研究所、无锡蚕丝试验场以及无锡蚕桑实验所和苏州蚕桑实验场的部分人员、蚕具、设备等,成立了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蚕业研究所,1954年浙江蚕桑试验所并入,1957年隶属中央改称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并逐步成为全国蚕桑科技和学术交流的中心。   

看看这些民国蚕桑业建筑   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的合作蚕种场旧址建筑21幢,有缫丝试验室、冷藏库、储茧库、岗楼、办公楼、水塔、检种室、蚕室等各类建筑。这些建筑自民国一直沿用,现仍有部分还在使用。   

这21幢建筑一大部分位于现江苏科技大学西校区内的原镇江合众蚕种场、裕民蚕种场内,一部分位于镇江蚕种场内。记者在江苏科技大学王福海老师的带领下,走近这群民国建筑。   

在江科大西校区校园的西北面有一座看上去有些年代的大门,从这里进去便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江苏省蚕业研究所。门楣处原先似有文字,我们找寻到老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门楣处一排显著的大字“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是的,这就是1926年成立的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镇江蚕种制造场的原址大门。大门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保留到现在,木制大门上斑驳脱落的油漆向我们诉说了它的久经沧桑。   

过了大门,左右两条爬坡的道路还保留了当年的样子,道路两侧的梧桐树以及中央绿化中粗大的桂花树都是当年种下的。再一次对比手中的老照片:路还是当年的路,树却从刚栽种下的细小植株变成了现在的粗壮大树,只是不见了当年桂花树下围坐着的意气风发的民国学生。   

中央绿化的上端有一座老建筑,当年是一座日本式的蚕室,水泥瓦屋面、木门钢窗结构、风格独特。当年漂亮的水泥瓦面已经被现代瓦片替代,钢窗结构倒是保留着,为了实用,内部加了一扇铝合金的窗户。   

在西校区的文保建筑中,有两座岗楼很吸引大家的目光,四方造型、三层砖木结构、水泥瓦屋面,据镇江市文史专家杨瑞彬先生考证,蚕研所这两座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建造的岗楼造型独特,全国为数不多,实属罕见。这两座岗楼分别位于江科大西校区现行政办公楼的西侧和生物技术楼的南侧,是镇江蚕种制造场和裕民蚕种场为预防盗匪劫财,确保家蚕品种和人身安全所建。1937年7月日军大举侵华,11月镇江沦陷后,日本鬼子便占领了这块土地,这两座岗楼亦成了日军封锁通往五州山及高资镇公路的碉堡。   

西校区有个赏月亭,没有什么风格的一个平台建筑,平台的下面保留着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建造的中国第一座阿莫尼亚冷藏库旧址。这倒是一个闪亮的遗迹。当年,镇江蚕种制造场要培育原种,建设新种业,提倡繁育秋种及推广饲养秋蚕,冷库不可缺少。1927年春,无锡永泰和上海瑞纶两个丝厂捐赠镇江蚕种制造场阿莫尼亚冷藏库一座,以生产蚕种为交换条件。由于蚕种冷藏库的建设,在中国为首创,无可借鉴,场长葛敬中偕夫人胡咏絮亲自前往日本参观考察。回国后,立即进行订购机械,大兴土木,至5月25日终于建成了我国蚕种制造场第一座阿莫尼亚冷藏库。阿莫尼亚冷藏库的建立,为大量生产人工孵化种、大规模饲养夏秋蚕奠定了基础。   

位于镇江蚕种场的民国建筑,有工字楼式蚕室,还有储茧室、检验室、水塔、办公室业务大楼等,这些建筑一部分被荒废,一部分被其他工厂租用,青砖墙、水泥瓦屋顶……还有透过窗户可见的一个个养蚕的匾子,不难让人回忆起曾经这里的辉煌。

AuroreFragile(2014-11-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