浒关草席

家乡区县: 苏州市吴江区

浒关草席编辑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浒关草席是江苏省苏州市浒墅关镇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以色泽碧青,草质柔软,光滑平整,编结紧密,舒适凉爽,坚韧耐用著称,深受群众欢迎,畅销全国各地,同治时期扬州宝应的和丰裕锅席店就有“关席”出售。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巡游江南,途经苏州浒墅关,见到“关席”后抚掌叫绝,向地方官索要。而清末慈禧太后也曾多次派“采办”到浒墅关选席。浒墅关甚至成了席子的代名词,以至于在百业楹联中关于席店的楹联就是“梦到邯郸酣更好,制传浒墅妙如何。”夏天洗沐后,躺在这种用淡水草织成的席子上,使人感到皮肤爽适,催人入眠。
目录
1起源
▪ 浒关草席兴盛原因
▪ 当地草席文化
2席草
3织席
▪ 一、织席
▪ 二、规格品种
▪ 三、草席质量
4草席市场
▪ 一、草席产区
▪ 二、市场
▪ 三、市场收购(供销社)
1起源
编辑

位于京杭大运河畔的浒墅关镇是苏州城西北著名的文化古镇,该镇拥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史载此地本名虎疁,相传“秦始皇求吴王剑,发阖闾墓,白虎蹲于丘上,逐之,西走二十五里,失剑不能得,地裂为池,因名其地曰虎疁。”唐代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曾祖李虎讳,改“虎”为“许”,到五代时为避吴越王钱镠讳,改“疁”为“市”,故地名许市。“后人讹旧音,于许字加点水为浒,市讹为墅。”于是“许市”就最终演变为“浒墅”。元代高德基的《平江纪事》中备载其事。明代宣德年间,政府在此设立钞关,遂名“浒墅关”。相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误将“浒(Hu)”字念成“许(Xu)”音,故至今一直称“浒(Xu)墅关”。该传说虽然于史无据,但是也为浒墅关地名的由来增添了传奇色彩。单从地名的演变中我们就可以领略到该镇久远的历史印记。
明清时期,除了钞关闻名全国外,发达的席业生产也为浒墅关赢得了盛誉。
自古以来苏州的草席编织业就很发达,史载唐宋时期苏州的草席就被列为贡品,明清时期苏州的草席编织业发展到鼎盛阶段,先是虎丘的席业享有盛名,形成了“织席从来夸虎丘”的说法,但是后来浒墅关凭借着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席业市场后来居上,取代虎丘成为吴中席业中心。浒墅关出产的“关席”和浙江宁波出产的“宁席”平分秋色,一起成为中国席业生产史最著名的两大名产。
浒墅关出产的“关席”以色泽碧青,草质柔软,光滑平整,编结紧密,舒适凉爽,坚韧耐用著称,深受群众欢迎,畅销全国各地。据记载同治时期扬州宝应的和丰裕锅席店就有“关席”出售。甚至连清朝皇室也对浒墅关席青睐有加,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巡游江南,途经苏州浒墅关,见到“关席”后抚掌叫绝,向地方官索要。而清末慈禧太后也曾多次派“采办”到浒墅关选席。浒墅关甚至成了席子的代名词,以至于在百业楹联中关于席店的楹联就是“梦到邯郸酣更好,制传浒墅妙如何。”而有一个关于席子的谜语,谜面就是“名曾浒墅关前播,梦向邯郸道上寻。”可见浒墅关席子影响之大。
浒关草席兴盛原因

明清以来浒墅关的席业发展十分兴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事草席生产的农户很多。顾禄的《桐桥倚棹录》记载“今种蒯草织席者,浒关为甚。”道光《浒墅关志》卷十一《土产》也记载:“席出各乡村,吴中草席自昔著名天下,浒墅乡村妇女织席者十之八、九。”当地的妇女多以织席补贴家用,该书还载士人李南培死后,家徒四壁,其妻王氏就“捆屦织席以食遗孤”。可见席业在当地确实十分普及,几乎家家织席。正如清代女诗人张芬在《浒墅竹枝词》中所说:“榆阴满地午天晴,绿涨南湖野岸平。茅屋几间连麦陇,短篱风度席机声。”
二 是织席的工艺已经十分成熟,席子品种繁多。席草收购时期有“定尺先生”专门负责鉴定席草品质。织席已经有了选料、劈丝、调筋、添草、压扣、抬扣、落扣等一 系列精密的工艺流程。工艺的成熟使得席子品种繁多。“或杂色相间,织成花草人物,其名有五尺、加阔、满床、独眠之异。凡坐具、枕几修短广狭,无不如其式而 为之。”
三是在浒墅关镇上出现了固定的草席市场。据上述道光《浒墅关志》卷十一《土产》记载,“席 草之肆,席机之匠,惟浒墅有之。南津、北津、通安等桥,席市每日千百成群,凡四方商贾,皆贩于此,而宾旅过关者,亦必买焉。”草席市场集中在浒墅关上、下 塘两岸的运河畔,这里扼运河、塘路要冲,交通便利,店铺鳞次栉比,席品琳琅满目。浒墅关的席业市场成为地区专业中心,如无锡之新安、开化地区居民,“田事 稍闲,辄以织席为业,成则鬻于浒关、虎丘之肆中。”由于浒墅关席业的发达,当地所产席草不能满足所需,故也向周围乡镇购买席草,促进了席草在江南乡镇的商 品化。乾隆《吴江县志》卷五《物产》载席草“出周庄、平望,农夫种之,每获厚利。凡虎邱、浒墅之席,其草多取资焉。”可见在当时浒墅关的席市上不仅有各式各样的席出售,而且也成为席草的交易市场。浒墅关席业市场的兴盛也使浒关席成为吴中席的代名词,如在《光福志》卷四《土产》载“光福一带山中妇女,隙时皆织席,较之宁波诸处为上,今称浒关细席者即此。”
四是席业同业公会的出现。清末至民国,浒墅关镇上有五十多家席业店号,其中有李南山、老清臣、张洪源、万凤记、合兴隆、沈云记、正德泰、糜永盛、老大通、老恒山、利南山、大昌福、老永盛,顾福泰等。众多席业店号逐渐从竞争走向联合,民国20年(1931)3月,在浒墅关下塘北街成立了吴县席业同业公会,后来又改为席商业公会,参加的席行有46家之多。席业公会成立后,以群体的力量有效地抑制了恶性竞争,维护了正常的贸易秩序和席农、商贩的合法权益。同业公会的出现标志着浒墅关席业的发展走向规范化。
五 是席业专用钱筹和纸币的发行。抗战时期,由于金融秩序混乱,物价飞涨,政府发行的纸币一度失信于民,为了能够正常经营,在浒墅关的席业市场上最先出现了自 制的钱筹,据统计当时镇上五十多家席行中发行钱筹的达三十多家,席业公所也发行过小面额的纸币,因为席业店号信誉良好,所以这些钱筹和纸币受到了当地人民 的欢迎,起到了临时货币的作用。席业店号自制的钱筹和纸币能够在市场上流通,可见浒墅关席业的发达程度。
明清以来浒墅关的席业发展过程中也充满了织席的普通机户和贩卖席子的牙户席行之间的矛盾。随着浒墅关席业的商品化生产,在市场上出现了大批的牙户掮客,专以 购销草席为业,控制机户,操纵市场;而一般小本机户织成之席,即投卖牙户。作为中间商人的席行牙户不仅在交易中对普通的机户勒索盘剥,而且在付款方式上也 坑蒙拐骗,“钱串每以九十作百”,或者“搀和砂壳禁钱”。机户不堪其扰,屡次向官府申诉,于是地方政府也多次为此勒石示禁。现尚存两块清代立于浒墅关的席 业禁碑。一为道光四年(1824)十月所立的《长洲县规定机户织席赴行投卖该行代客收席出入钱文概用足串制钱不得 搀和砂壳禁钱碑》,该碑是应黄埭、望亭等地“俱织席生理”的曹二观等六人要求所立,严令席行收席时“概用足串制钱,不得搀和砂壳禁钱。”二为同治十三年 (1874)十一月所立的《长洲县规定席行买卖草席应付席价概用通足制钱银洋照依时价合算碑》,该碑是应“均系织席生理糊口”的长洲县西乡的机户钟履云等 六人要求所立。仍是要求席行“概用通足制钱,出入公平交易。”后碑距前碑晚立了五十年,但是碑文反映的内容基本相同,看来席行牙户盘剥机户的行为确实是官 府屡禁不止的。
当地草席文化

浒墅关历史悠久的席业生产孕育出了独特的席文化,广大席农在辛勤劳作的过程中以席为歌咏对象抒发自己真实的感受,创造了不少关于席业的民谚歌谣,这些独特的 民谚歌谣有的反映了席业生产的经验,如“席面清白勿见筋,阿囡撒尿勿要紧。”“晒草再浸草,润草席更牢。”“小暑不割草,大暑白云飘。”“席草冬月种,来 年小暑割。”“凉席整洁忌樟脑,汗湿席面忌光照。”“草席易霉要记牢,勤揩勤晾透风燥。”“勿可轻,莫压重,添一根草压一根,压轻有隙缝,压重无弹性,勿 是绣花胜绣花,打席人讲究手艺精。”有的反映了席农的辛勤劳动和对生活的祝愿,如“调筋添麻风风传,打席抬扣黄昏头。”“百条经,万根草,一条草席半身 潮。”“打席五更起,落扣月西移。”“山头青,草头黄,勤俭打席家兴旺。”还有的是情歌,如“打条通草加双席,送给阿哥配凤凰。”“喜备和合席,和气到白 头。”“一条和合(席)卷两头,贫贱夫妻勿用愁。”“阿哥打席心莫慌,小妹添草添双草。”“阿哥挡扣要细心、小妹添草根根情。”这些情歌使紧张繁忙的工作 过程也充满了柔情蜜意。另外还有“阳山白龙席”、“龙凤席”、“和合席”、“织席阿姐和绣花妹”的民间传说故事。这些多姿多彩的席文化是苏州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2席草
编辑

席草主要品种有大黄皮种、棉衣种两大类。
浒关席草,在当地的异名甚多。有称:菅草、蔺草、藨草、开宝草、灯芯草、龙须草、松针草、丝草等。80年代末,当地百姓赋予了这两大类的席草新的名称:淡水草和咸(盐)水草。所谓淡水草,即是棉衣种类目;盐水草即是大黄皮种类目。前者为当地主要品种;后者多为外地移植、出产为多,当地种植极其少见。在民国时期,浒关席业是排斥外地品种的。
浒关席草,原来是当地野生植物丛草,莎草科属,形似茅针丛生发棵成散射状。这种野生草如今在浒关阳山丘陵山坡、山麓中尚能够见到。古代人了解这种草用种籽繁殖时,生根发芽极其缓慢,而且呈变异退化状。但经过用老株或分株分蘖进行无性育水繁殖,得到较理想的培植效果。草针(叶)发育粗壮拔长,色质青白细腻,且具有较强的纤维拉力,韧性足。浒关地处江南水乡,气候温暖,雨水充足,经过多年来的无性培植,为席草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席草生长的旺盛阶段为夏至前后,正值江南梅雨时期,又为品质优良的棉衣种“梅里青”席草生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自然条件。
当地有“小暑不割草,大暑白云飘”的农谚。意思是,到了小暑期间应是草田割草的收获季节,收割后的席草还需抓住大好晴天,放置场地晒干,让阳光烤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席草的质量:色泽清白,粗细匀称,纤维拉力较强,纤维丝韧长。如果错过这个季节,遇上阴雨天收割,就得把席草成捆竖立放置,待晴天再上晒场。
当地的棉衣种席草总结为“席草冬月种,来年小暑割”。小暑,在水乡又值梅雨“出梅”时节,因此又有把这一品种美誉为“梅里青”的席草品名。
据道光年《浒墅关志》载:“浒墅关乡村妇女,织席者十之八九,或杂色相间织成花草人物;或为帘为坐席。有五尺加阔满床独眠之异。凡坐具、枕几,修短广狭,无不如其式而经之。席之肆,席机之匠,唯浒墅有之,而南津、北津、通安桥等席市,每日千百人群,凡四方商贾,皆集贩于此;而滨旅过关者亦必买焉。虽虎丘亦以席名,皆不及(浒关)也。”从以上引文可知:当地的规模“十之八九”。当地的品种之多,有竖(帘)有卧(坐席、眠席)。当地产品的规格,有独眠的二尺至双人床的“五尺加阔”。当地席产品的用途,有坐席、枕席(东瀛的“榻榻米”类)、帘席、柴席等“其式而经之”。这就决定了其席草原料栽培的广泛、大批量、多规格,特别在小农经济生产的年代,浒关草田的规模较大。据当地老一辈回顾:明清时期浒关席草田(包括通安、金墅、望亭等乡镇)有6000—9000亩左右;民国初期降至为3000亩上下。
1949年后,单产量提高及安徽无为县等地的咸水草打入当地席草市场,浒关地域的减小(不包括通安等乡),草田也同时衰减,至1985年,根据统计,现有草田838亩(限于原保安乡统计,不包括通安、望亭、东桥)。

花枪一壶酒(2014-11-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