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邓州市福胜寺塔地宫

家乡区县: 宛城区

福胜寺塔,又称梵塔,位于河南省邓州市城内十字街西南。1988年5月,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修葺该塔时发现塔基地宫。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共同组成发掘队,于1988年7-8月进行了发掘,出土了金棺、银椁、舍利瓶及玻璃葫芦等一批文物.

福胜寺塔为七级仿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塔门向南,高38.23米。塔身全部用青砖垒砌,内外壁面用白灰浆勾缝,内部用红粘土粘合。塔身自上而下逐层有明显收分,第一层塔身最高,以上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外廓刚柔适度,造型优美,有明显的宋塔特色。每层塔檐都用青砖砌成,斗拱为五铺作,檐口用砖雕椽、枋等。各壁转角砌倚柱。塔身每层的内外壁面嵌砌各种雕砖,共2000多件;内容有坐佛、菩萨、天王、力士、罗汉、伎乐、宝装莲花和各种花纹砖饰,共计25种。南北壁中间设半圆形拱券门,门的周围刻各种蔓草花纹等优美图案。由南面第二层塔门可进入塔心室,室内设梯道,沿顺时针方向盘旋拾阶而上。第二、三层均需先绕塔外檐平座,然后进入向上层登临的梯道而至塔室。四层以上的内室为筒状,不再设梯道。内壁以叠涩檐隔层,一至五层平面为八角形,五至七层为方形。第七层南壁设券门(图一)。由于年久失修,塔身损毁严重,195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曾拨款对一层进行了加固维修。福胜寺塔1963年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周围低洼潮湿,未能解决酥碱对塔基的浸蚀,而且顶部坍塌更甚。198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再次拨款,省文物局责成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对此塔进行全面修茸。

地宫位于塔心室之下,距地表深4.6米,坐南向北,偏东2°,由宫道、大门、甬道、宫室四部分组成(图二)。宫道位于大门北端,由于上部施工未及发掘,后经钻探得知为长方形下坡道,长15.3米,宽2.35米。道内填一层黄土,一层砖渣。黄土层厚20厘米,砖渣层厚40厘米,略经夯打,最深处共12层。地宫的大门为门楼式建筑,中间砌筑一券门,高2.21米,宽1.22米,以封门砖堵封;券门之上有六朵五铺作砖雕斗拱,再上有砖雕椽、大小连檐和瓦形砖,均向外悬挑(图三)。门外两侧砌墙,宽度与宫道相同。甬道与大门相通,高度也与大门相同。东西两壁用长条砖错缝平砌,在高1.63米处向上用楔形砖错缝砌筑为拱形顶。甬道内地面用砖错缝平铺。在大门内东壁的上方筑一方形壁龛,高18厘米,宽12厘米,进深14厘米,可能为灯龛。甬道长6.13米。其内用干摆砖堵封。所用砖的大小有两种,一种长53厘米,宽24厘米,厚7.5厘米,另一种长43厘米,宽20厘米,厚7.5厘米。在甬道的南端与宫室的北壁上,另砌筑一子券门,稍偏甬道的东部,高170厘米,宽82厘米,亦用青砖堵封。

关于福胜寺塔的修建年代,《邓州志》卷九记载较详:“福胜寺在州治南关,天圣间创建,元至元末兵毁,明洪武初僧子颜重修。”过去很长时间内当地群众一直称其为隋塔。1951年修葺时,曾刻石作记,嵌于塔壁,也称为“重修隋塔简记”,认为塔始建于隋仁寿二年。当时之所以认为是隋塔,是将原由邓县运往开封的隋仁寿二年邓州兴国寺舍利塔铭,误认为福胜寺塔铭的缘故。后虽根据此塔建筑特点确定为宋塔,但缺乏确切纪年。这次地宫内发现的《地宫记》记明此塔始建于宋天圣十年(1032)二月二十五日。
福胜寺塔地宫的发现,是我国佛教文物的又一重要发现。出土的金棺、银椁、鎏金双龙银壶、紫红色玻璃葫芦等文物,表明宋代手工业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对于古代科技史、艺术史、宗教史等方面的研究都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这次地宫内出土的两件铁塔,其形状与浙江宁波阿育王寺木雕舍利小塔和安徽省博物馆藏的金涂塔,以及福建泉州开元寺殿前的阿育王塔的形式相同,为上述三座塔的时代断定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zhanghongxia
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05924335.html

张三岁爱吃糖(2014-11-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