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古村落:封开县杏花镇杏花村

家乡区县: 肇庆市端州区

据伍氏族谱记载,伍氏是明弘治年间(公元1502年)从高要新桥塘边村搬来的。以前村里居住有梁、吴、马、温、朱等姓氏。后来伍姓人口慢慢增加,成为村中最大的姓氏,其他姓氏的人开始逐步搬离,现在村中只有伍氏一姓。
村中古迹遍布,目前城内有十多座保存较完好的古代民居。历史最为久远的是修建于明代中后期的一座砖砌的城堡。砖砌的城墙和东南两个城门、北面的更楼(炮楼)等仍保存较好。城内还有两层砖木结构的书室(霭然书室)、泥砖木结构的粮仓兼碉楼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两口与古城同时期的水井,其中一口紧靠外城墙而建,充分考虑紧急情况时取水的安全。
城外还有多座建于清代的民居;挂着“奉政第”牌匾的旧县长伍穗新故居;俗称“花厅”的带祠堂的大院落等建筑。这些古民居中最有气派的要数被称为“杏花十二座”的大合院了。村子里的一座三进两院带两廊的“伍氏大宗祠”,为全村的总祠堂。
据“风水”学说认为,此地为“蟒蛇出洞”局。村南的三口池塘沿着村庄修建,清水微波、树影摇曳,既为“养蛇”之需。
民间传说
伍鬼运财
相传伍氏先人在广西信都经营粮油生意,由于诚实、有道,生意十分红火。一天,一群农民各自挑着用竹笠覆盖着的米箩来到店铺,说先放在这儿,过几天再来榨油。谁知这一放就是很久。也没有再来领取,后经多方寻觅均不见原来主人。伍氏先人于是揭开竹笠一看,呀,一箩箩全是白花花的银子。伍氏先人后来得梦,见其祖先,告知这些财富是先祖们帮助子孙发家致富用的。
伍鬼”即指挑担来的农民,暗指伍家先祖;“运财”亦即运送银两。
老井与筑城
关于老井,村人有这样一个传说:
这里原来是一个水?。明朝时候,有一支军队从这里经过,恰逢开饭时间,便在水?中取水煮饭,发觉这水特别清甜,煮出来的饭也特别香。到下一餐饭时,用其它地方的水煮,觉得远远比不上这个水?的水好。于是军队又折回来取这里的水。后来干脆决定把营地设在这里,便可以长期用这里的水煮饭了。于是便筑城、驻军,因此也有了这水井和城堡。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东省进行全省水质调查,这井的水是第一流的。现在虽有了自来水,村人煮饭、?茶还都是用这口井的水。
人物简介
民国开建县长伍穗新
伍穗新(1913-1950),中山大学政治系毕业,第四战区党政训练团毕业。历任封川县中学校长、广西第三区农场总务股长、封川县训所教导股长、封川县临时参议会副议长、代议长、县参议会议长、国大代表、开建县长。
伍穗新为伍氏迁到杏花后的第十三代孙。据伍氏族谱记载,其祖上各代都是读书人,在明清时或为国学生,或为贡生,其直系祖先曾有人在广西宜山县任知县。在屋内依然可见到“广西宜山县正堂”的木匾。
“奉政”应为奉政大夫的简称。奉政大夫为文职散官的官名。清代正五品概授奉政大夫。故可以肯定他的祖上有人曾是五品或五品以上的官员。
村民讲述
侵华日军留下的证据
经普伍公祠前有个砖砌的前院。院子两侧一东一西各有一个砖砌的拱形小门。其中东面一侧的一个门明显看到有修补过的痕迹。在起券的上拱处,目前还有一圈未修补好。村中一老人说:“这是日本鬼子拆坏的!”接着他讲起当年为逃避日本军队远走他乡的情景:
那是一九四五年的中秋节,村中派出放哨的人匆匆跑回来说日本仔来了,大家赶快收拾东西,向山上跑去……
日本鬼子竟在村中驻扎了一段时间。他们就住在经普伍公祠及周围的民居中。由于驮有辎重的马,不能进入该门,他们便将门拆宽了,走时也没有将拆毁的地方修复。后来村人修补被拆部分也没有完全将其修复,留下了现在的这个样子,让人们永远记住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曾在这里践踏过。
特色文化
采茶戏
采茶戏起源于广西的彩调剧,流传于封川的杏花、大洲、泗科等地。民间艺人在春节期间组成小型戏班,按照彩调剧的曲牌小调排演一些古装戏,配上简单的锣鼓音乐,演出时用当地方言演唱。经过多年的活动和几代艺人传艺,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采茶戏,至今仍流传于杏花村一带。所演剧目多属几套传统戏,也有自编反映现代生活内容的短剧,一般都在春节期间演出。

邓华豪(2014-11-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