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西清真寺

家乡区县: 宛城区

邓州市西清真寺位于团结西路与卫生路交叉口东南方,自明代建立至今已400余年的历史,其间经历过多次变化,具体情况已无所考。

邓州西清真寺始建于明代,据《邓州古代史考》载,“西寺原建在砖城内”,据传,后迁至西关阁楼北侧,因明末遭兵燹,“清初始移建于现址”。初建时的规模尚不清楚。据卷棚脊檩记载,现卷棚、大殿及望月楼重修于清道光二年(1820年)至道光四年(1824年)。据民国十七年(1939年)重修望月楼时邑庠生马昂所撰《重修望月楼碑记》载,此楼系掌教麻兴义(实为“龙”)于道光年间募集款项重修,至于道光何年修建望月楼,尚无考据。值得一记的是,1946年前后,国民党将领白崇禧,得知部下兵士有扰乱寺内秩序的行为,立即写块令牌:“国军不能入寺内”,保存至50年代末。

解放初至1973年,清真寺占地面积5606.38平方米。另有生活用地100余亩(小马庄30余亩、二里庄40余亩、现火车站20余亩、现四初中10余亩),1958年以后,寺地逐步充公,集中划分到各生产队去。当时,清真寺实际占地1848.6平方米。寺内主建筑有卷棚、大殿和望月楼,计九大间,其它房舍计28间,1973年至1977年间,因诸多原因,除主建筑被保留外先后全部被拆,一切活动被禁止,房舍也被挪作他用。1958年以后,悬挂于卷棚、大殿内的所有匾额、楹联相继被拆毁。60年代前后,大队诊所设在北屋。卷棚、大殿和望月楼被用来做原邓县展览馆,后来改作大队的面粉厂,约三年。1974年至1975年,大队又在大殿南侧建起五间房,连同大殿、卷棚都用来种蘑菇。1976年,大队又在卷棚前建起一座两层的小楼共10间,上层作大队部,下层作大队诊所。1980年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得到贯彻落实,大队部和诊所相继搬走,宗教活动得以逐步回复。1980年秋后,西清真寺逐步恢复了建设,在主建筑东、南两方共建房舍45间,既有办公室、住室、水房、储藏室,又有五间商业房,基本上满足了需要。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zhanghongxia
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05924335.html

张三岁爱吃糖(2014-11-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