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的传说之王笑而不言之

家乡区县: 山东省济阳县

张稷若幼时拜陈苍屏为师熟读四书及诗、书、易各经;十五岁拜董之有为师,学诗,学医及老子学说;十九岁拜董之朋为师,学史,春秋、杂歌及先秦诸子学说;二十六岁致力于时文,精心研究周礼、礼经和佛学典籍,成就卓著。一生著书立说多卷,闻名遐迩。
他兴趣广泛,还涉猎于太乙学、奇门学、六壬学、云物风角学等,事事皆有精辟见解,神会其中奥秘,造诣很深,不同凡人。当地传说着他的很多故事。
说张尔岐小时聪慧过人。小时是光着腚的孩子王,玩都玩出个花样来,然而功课门门百里挑一。这年,京城贴出了某月某日举行科考的告示,众同学一头埋进书堆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渴望进京赶考,榜上有名,得个头名状元,升官发财,光耀门庭。而他却满不在乎,仍然尽情玩耍。同学们问他为什么还不好好准备功课?他说科考算得了什么?还不是“水皮上打一棍”吗?结果,这年科考命题为《水皮上打一棍》。这年科考文章数他写的好,然他不求功名利禄,文章做后不注姓名而去,仍匿迹于民众之中,令朝庭内外文武大臣仰慕。
翌年,科考时日将到,一进京赶考的南方才子专程途径济阳,拜访住在茅屋里著述立说远近闻名的蒿庵先生张稷若,一进先生的茅草屋,见得先生朴素至极,他想起了三国中的诸葛亮,便顿生仰慕之情。这位才子呆木良久,忽地省过神来,赶忙叩首拜见:“先生大名远扬江南,学生无限崇拜,今日特意登门求见,有一事请先生点化。”待这位才子把来意说明,求先生点化“今年京城科考能出什么题”时,张稷若闭目凝思良久,睁开眼看看这位才子说:“你去村东问那种菜园的老汉便知!”
江南才子得此点化,谢过先生之后,直奔村东菜园。来到菜地,但见一个瘦如枯柴的秃顶老头正摇着辘辘浇菜。秃顶老头的粗布汗衫上泛着道道白碱,黝黑黝黑的大裤衩子上满是泥水,龌龊不堪。才子很失意,心下道,就这么个邋遢老头,焉能知道朝庭的科考命题,岂不是笑话?“莫不是张稷若先生戏弄于我?”才子心下琢磨。但又想,张先生绝非等闲之辈,君子口中无戏言,不可冒然无礼,只好硬着头皮凑上前去,强作笑颜,揖仪道:“请问先生尊姓大名?”那老汉只管摇他的辘辘,不睬他这个茬,才子好生不快。心下道:“你个穷农夫,摆什么臭架子,若不是张先生指点,你就是磕上十个响头,也休想动得起我的眼皮!”心里是这么想,嘴上可没这么说。他为了让老汉看清他,听的真切,便转到老汉面前,大声问:“先生尊姓大名?”老汉抬起头来看看才子,露出一口黄牙,嘴里咿咿呀呀,“王,王王,王王王,……”才子压着气正要继续问下去,可那王老头冲着才子傻笑,再不作声了。才子大怒,问了半天原来是个哑巴,这“王王”声比狗叫还难听!才子满肚子是气,气这个哑巴老头,更气张稷若这个老家伙,嘴里骂一声“不识抬举的东西”扭头走了。
江南才子来到京城,赶赴考场,打开命题一看,题为《王笑而不言之》,不禁一怔。他猛地想起了张稷若先生指点他求见那个种菜园的老汉,那个只会说姓王,只会朝他傻笑的哑巴老头,顿时悟出了王老汉只会傻笑而不言话,不就是《王笑而不言之》吗?于是欣然命笔,一气呵成,其文章言简意赅,切中命题,压过群芳,胜过群雄,得了头名状元。

风火轮1(2014-11-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