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风格的民俗

家乡区县: 甘肃省通渭县

通渭刺绣

通渭刺绣分七类,包括花卉,动物、人物、风景、卡通、生活用具、小附件饰品。

刺绣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爱好者都尝试不同的刺绣手法。常用Fairy线绣出作品,绣出的花卉、人物、卡通、风景都能表现出完美的艺术风格。Fairy线线色丰富(至今为止有453种颜色)。绣线饱满,色泽柔和、持久;即使经过洗涤、暴晒也绝不褪色。

通渭刺绣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吸取了各家名绣的特色和精髓,拥有独具特色的刺绣艺术。其人物肖像刺绣作品中既有摄影与油画之艺术效果,又有针线的天工巧成。观其作品人物皮肤质感细腻,色泽层次分明,眉目传神,衣带飘逸,血色相连绝无匠气。其山水,书法,动物花鸟等刺绣作品更具特色,整个作品以绢为底,以国画补以背影,绣画交融,天成一体,在刺绣艺术中别树一帜,而更以人物肖像绣品独步古今,其以独创的艺术风格自成一派。

水烟瓶

在通渭乡间的成年人中,吸烟者居多,而烟具也就显得颇为重要。二十世纪初期, 水烟瓶由于当时经济落后,人们的消费水平还低,只因水烟价格比较便宜,故吸烟者大多以水烟为主。因此,水烟瓶已是大多数烟民必备的烟具了。

水烟瓶的制作材料较为普通。论其质地,上等者用青铜制之;中等者用黄铜制之;下等者铝合金或竹子均可制之。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吸食水烟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因此,大多数水烟瓶随之无人问津,便成了人们家中的摆设。

婚嫁仪式

迎亲

在通渭农村,男婚女嫁仪式十分隆重,现在看来,其中不乏有一些不合时宜的繁文缛节,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这里古老淳朴的民俗民情。

男子迎亲称"引新媳妇"。迎亲必先择卜吉日。吉日将临,男方整理院落,洗刷门窗,求字裱画,通知亲友。临近二三日,接亲眷,请"总理",聘厨师,邀陪客,找乐工,剪窗花,贴喜联……忙不胜忙。吉日前一天晚,接"先人",请祖出龛,供奉祭品,烧香纳拜。吉日晨,置酒举餐,打发迎亲人起程。

迎亲一般为3至5人,包括引亲的、媒人、背箱人等。带上两瓶喜酒,两只喜鸡,12个大馍、1对"封子",1顶盖头,l件束衣和"开箱钱"、"伴女钱"、喜帖等。

女家称女孩出嫁为"过阿家"或"过门"。此日早起,打扫内外,备香设案,请舅家,招待亲朋及"添箱"者。在迎亲人来临之前,摆好嫁妆及"添箱"(亲友所送礼物)供人观赏,以示阔气,称"摆嫁妆"。迎亲人到后,先焚香祭祖,再向女方贵亲行磕头礼。礼毕入席。席毕,打发背箱人先行,接着新娘穿束衣,揣红书(或称"婚书"),戴盖头和迎亲人一道起程,有些地方新娘出门时,将1把红筷扔于院内,另有人将"伴女钱"散给众人,送亲人 (8至1 2人)步后(若新娘恰在新郎对门或隔壁,须绕过百步而至)。旧时,若迎亲队伍途经有亲友的村庄,亲友要备桌凳烟茶,供迎亲人小憩,称"迎风";若遇碾台、碌碡,大树、窖井崖头,十字路口则贴一书有"花红盖之"的红纸条,称"路帖",或以红毡相遮,称"遮白虎";若逢他人迎亲,两新娘于默默不语中交换1小件物品,以免"冲婚"。

拜天地

新娘到后,由二喜相人相扶院内事先备好的红毡上和怀抱"面斗"(旧时在一些农村流行,即斗装白面,斗口用红纸糊严,内插斡杖1根,秤1杆,剪刀1把,圆镜1面,绣花鞋1双)的新郎徐徐向前,两个喜相人轮番移毡(称"撺毡"),至客房门,共拜天地。礼毕,遂入洞房。

入洞房

先指定一喜相男孩在洞房内"占房"。房内点燃花烛,称"长命灯",又将谷、草秸抛入洞房,俗称"驱白虎"。再由新郎破窗一格,毁其炕眼纸,象征处女已婚。俱毕,在一阵铿锵的锣鼓声中,新郎新娘一前一后由众人簇拥而入。新娘上炕,一位喜相全福之妇(即陪娘)解其束衣盖头,用擀面杖顶至墙角,让其面壁而坐。

与此同时,"总理"吆喊众人在大门前候迎尊客。尊客一到,互相作揖打躬迎接入室;也有在大门前设一酒案,摆几个简单菜盘(称下马席)迎客的。然后由"总理"斟酒一一相敬,每人三盅,称"迎风盅",再迎到客房"上香"举礼。礼毕,"总理"指挥众"执席者",邀尊客入座招待,先茶后饭,一般为饺子,盛者"三下锅" (包子、饺子加挂面)。饭后由四邻五舍请去休息,喝茶,邑俗十分厚待尊客,不是"十三花"、就是"十全"、"九魁",并以嫡亲贵友坐陪。席间新郎父辈,兄弟轮番敬酒,寒暄问好。

安房

亦为"安床",尊客走后,好事者开始"闹洞房",安房人(一般为男性喜相人)为新郎新娘"换盅",即找红线尺许,两端各拴一铜钱,分置于两个盛满酒的盅内,新郎、新娘各端一盅,饮去一半,再互换饮尽,缘于"千里婚缘一线牵"之说。梳头"破面",是将两个分别包有铜钱和草秸的馒头摆在新郎新娘面前,让其任取一个,掰开后看谁获铜钱,谁获草秸,俗意处女难再,铜钱兆吉。然后将新娘的发辫改梳为纂,接着抛撒核桃枣儿和"面棋",口唱吉词: "一把核桃一把枣,养下娃娃满炕跑……。"最后"扫炕",边扫边以言相嬉。至此,安房毕。

听房

一般为同辈好事者听房,在新婚夫妇尚未成眠时,潜伏洞房外,窃听小两口私语。旧俗认为人不听则鬼听,故若无人听时就立一扫帚吓鬼。此俗从古至今,专为耍笑而已。

待亲房

次日晨起,新郎新娘吃了"下炕饭",由一人领陪,新郎前去庄间叩谢凡恭贺的"亲房",称“待亲房”,也称"请亲房",然后邀来招待。席间,新郎之父(亦可由其他长辈代替)为众乡亲"看酒"。新郎新娘看酒叩头,众宾客饮后赏钱,称给"头钱"或"拜坐钱"。此项程序过后。整个热闹的婚礼仪式也就基本结束了。

鸭子(2014-04-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