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家乡区县: 江苏省宝应县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县按照“一个核心、五个加快”的总体部署,积极抢抓省市地区发展政策机遇,全面推进“四个宝应”建设,全县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一、综合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4.42亿元,可比价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94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68.76亿元,增长12.8%,其中工业增加值136.31亿元,增长12.7 %;第三产业增加值135.72亿元,增长15.6%,三次产业比例为16.5:46.3:37.2。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8483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比上年增加5501元。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全年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及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43亿元。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增收态势,全年粮食面积179.87万亩,总产达92.30万吨,其中小麦面积84.15万亩,总产34.61万吨;水稻面积87.53万亩,总产55.80万吨。获批全省首批“亩产吨粮县”称号。全县畜禽规模养殖比重85.3%,新增大中型畜禽规模养殖场5个。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85亿元。新增百亩以上园区6万亩、高效设施农业2.51万亩, 获批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1个、江苏省出口农产品示范区(基地)3个。 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村水利建设不断加强,完成各类水利土方700万方,挡排灌降工程体系不断完善。土地整理开发有序推进,全年实施土地治理项目3个,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一般土地治理1.7万亩。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7.5万千瓦,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113.6万亩。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增新农村建设优美乡村 2个,五项能力建设百强村6个。新增农村“三大合作”组织78家,培植村经济合作社示范社14家。全县2982个村庄,已全部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累计创成三星级康居乡村17个,二星级康居乡村62个。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年末规模以上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总数达338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772.75亿元,增长17.2%。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114.29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14.8%。工业用电量10.00亿千瓦时,增长11.7%。实现开票销售462.39亿元,增长12.0%。宝胜集团开票销售154.93亿元,增长14.2%。
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强化扶持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稳增长、促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0.85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实现利税60.96亿元,增长28.4%;实现利润35.99亿元,增长30.3%。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县有资质建筑企业95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51.91亿元,比上年增长21.0%;竣工产值267.26亿元,比上年增长18.4%。资质以上建筑企业从业人员16.31万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200万平方米,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2155万平方米。新创国优工程2项,新增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1
家。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县完成公路客运量1688万人,客运周转量13.44亿人公里。完成公路货运量940万吨,公路货运周转量6.22亿吨公里;完成水路货运量948万吨,水路货运周转量27.98亿吨公里。
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全年邮政局完成业务收入7570万元(不含速递物流),邮政业务总量完成8619万元,增长28.6%。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完成业务收入合计是5.04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合计是16.2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合计是63.71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合计是10.29万户。
五、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平稳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6.60亿元,增长10%。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72亿元,增长14.5%。全年财政支出53.68亿元,增长13.0%。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1.95亿元,增长13.3%。
金融业发展态势良好。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97.36亿元,比年初增加34.5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7.02亿元,比年初增加25.14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97.77亿元,比年初增加34.36亿元。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增村镇银行1家、农村小贷公司2家,创成省金融生态优秀县。
保险业规模总体平稳。全年保费收入9.39亿元,增长2.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15亿元,增长2.9%;人身险保费收入7.24亿元,增长2.1%。
六、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新获批国家高新企业7家、省级以上高新产品102个,新建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10家。获批省重点创新项目13项、双创计划5项、两化融合试点企业10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65项,转化重大科技成果6项。获专利授权1229件,新增注册商标650件、省著名商标7件。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优化学前教育资源,推动新建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政策的落实,促成盛世嘉园、阳光锦城、名苑天府三小区幼儿园尽快投入使用。新创省优质园2所。改善办学物质条件,持续推进校安工程,年内完成规划改造面积1.8万平方米。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生态新城高中投入使用,扬州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宿舍楼、科技楼竣工交付,生态新城小学完成规划设计。氾水高中正式跻身省四星行列,画川高中通过三星复检和“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验收。
七、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氾水文体中心等一批镇村文体阵地项目投入使用。大运河宝应段遗产点整治和展示通过国、省验收。全县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全年组织规模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40多次,创作文艺作品60多件,淮剧《湖畔风雨情》和歌曲《信念》获扬州市“五个一”工程奖。制定完成全县文化创意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创成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
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立医院改革启动,基药制度实施巩固提升,新农合大病保险全面推行。改造提升乡镇卫生院6个,政府回购民营医院6家。建成市卫生镇1个、省市卫生村10个,建成省“慢病防控示范县”。免费为 10万 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健康检查;大力普及健康素养和卫生防病知识,建成建康小屋20个,健康步道10个,健康主题公园5个,开展健康咨询、义诊活动60场次。全县参合人数达66.23万人,较去年净增2.69万人,参合率达99.66%;新农合及居民医保筹资标准提高到350元,参合农民受益259.3万人次。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完善城市社区十分钟健身圈。为16个社区新建了健身路径,7个社区添置了乒乓球台,2个社区重新安装篮球架,制作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电子示意地图。组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举行宝应县第十二届全民健身体育节启动仪式,与县围棋协会联合举办全县“玉华容器”香格里拉杯少儿围棋邀请赛,与县机关工委联合举办机关职工“玉琼浆杯”羽毛球比赛。
八、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乡建设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省道237宝应段三期路基工程完成,氾水运河大桥主桥合拢,宝应船闸实现通航,省道331进入工可研阶段。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白田南路、苏中南路、淮江大道南延,兴阳南路、安宜北路、邗沟北路等提升改造,莲花路、宝射路等新城区间路启动建设。村镇建设进程加快。集镇基础设施“十个一”工程加快实施,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安宜镇、开发区等四个镇一区创成市级“四有一责”建设达标镇。创成星级康居乡村79个,省市级验收村庄环境整治村2982个。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入选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生态县创建进入环保部命名公示阶段。划定生态红线220多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15.3%。狠抓水环境和大气治理,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各镇污水处理厂运行质态平稳。营造成片林9000亩,林木覆盖率达21.2%。主要河流水质符合水功能区划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标天数比例达98%,区域环境噪声符合功能区标准。全面实施秸秆禁烧,履行环保竣工验收。削减化学需氧量876吨、氨氮109吨、二氧化硫72吨、氮氧化物41吨。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年末户籍人口90.72万人,比上年减少4143人。全年出生人口8725人,出生率为9.64‰;死亡人口4958人,死亡率为5.4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6‰。人口城镇化率达47.33%
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依据城乡住户一体化抽样调查资料,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73元,增长9.4%;人均消费性支出14072元,增长10.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093元,增长12.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104元,增长10.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1%。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35.8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为46.1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增各类保险参保对象2.2万人、征缴各类保险基金10亿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发放率100%。城乡低保保障达9909户、1.9万人,五保供养、重残补助提标到位,弱势群体救助范围继续扩大。年末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10万人,参保覆盖率达98.4%;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55万人,参保覆盖率达97.1%;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6.20万人,参保覆盖率达97.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82万人,参保覆盖率达99.9%。
就业水平不断提高。统筹推进城乡就业,采集就业岗位3.8万个,推荐就业61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16%;培训城乡劳动者9750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11104人次,核发职业资格证书11104份。举办49期实体招聘会、46期网络招聘会,帮助570多家企业招录员工5677人。举办创业培训班88期,推介创业项目53个,培训创业人员1731人,扶持自主创业736人。积极搭建创业资金扶持绿色通道,为119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44万。

陆萌萌(2014-11-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