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解不开的谜——红崖天书

简介编辑红崖天书是深藏贵州腹地的一处神秘景观,[1] 数百年来,经历代学者先贤孜孜不倦不断探索,山岩上那些仿佛文字的古怪符号,却蕴藏着无穷怪异,穿越时空的非凡意义,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的格外重视。

红色岩壁上那些赫红色的神秘符号,非雕非凿,了无刻痕,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却能依然如故,色泽似新。这种呈现眼前不难察觉的神秘,更能激发人类去探索红崖天书那扑朔迷离的内涵。

2地理位置编辑

红崖天书壮观奇丽,扑朔迷离,期待着人们去探索、去解开这个迷。

这里的"红崖"是指红崖山,亦红崖天书所在地。

红崖天书在贵州省关岭县境内的红崖山上。[1] 发现至今有多种称呼,如"红崖碑"、"诸葛公碑"等,其法定名称则为"红崖古迹"。

关岭县固境内的关索岭得名,位于红水河上游的盘江流域,这是一块神奇而古老的土地。

关索岭是乌蒙山的支脉,[2] 得名于蜀汉丞相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关索者,则为汉寿亭侯关羽之子,关兴之弟。关兴南征时被土著人称为关帅,古语云"帅"与"率"通,后讹"率"为"索"。此说当否,请见清.田雯著的《黔书.关索岭》。关索岭地势险峻,逶迤为主,是古代兵家必争地,康熙大帝称其为"滇黔锁钥",并题匾挂在古驿道的御书楼上。

这个地区在远古时期已有灿烂文明,三代已前曾与中原皇室通婚,成为炎帝的传嗣后妃。据《山海经.海内西经》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生炎居,炎居生节立立。"这里的"赤水"即为红水河流域的赤水部落。据《山海经.海内西经》载:"赤水出于东南隅,以行东北,西南流入大海"。[3] 此乃当今的珠江上游。又据《山海经.大荒南经》载:"南海之中有三已天之山,赤水穷马。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同所葬也"。

破解天书编辑红崖古迹被誉为“黔中第一奇迹”,关于这部神秘天书,自明代以来不断有学者对其考察研究,掀起一次又一次破译热潮,成为名噪中外独具魅力的“红崖文化”现象

其实,在天书的破解中,有许多听起来荒诞不经的说法,到非全然无据,只不过习惯传统思维的人们,往往被自我设置的心理障碍所阻隔,如果能从全方位,多角度去冷静思索,说不定心灵会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人得到意料不及的丰硕收获。

如事者为之"说的模糊概念,将天书的始作俑者与破解者溶为一体。破解者以始作俑者思维方式去进行古迹运作,结果得到了千奇百怪的解根,这就是红崖天书第二次破解浪潮的重要特征。给遐意在山水之间的人们,带来了欢愉,情趣,憧憬,甚至某种浪漫的希翼。

红崖天书的破译,经历了以诗会友的质疑答辩后,沉寂了近百年。在本世纪末的十年中,方才形成了以文会友的诠释浪潮。如今的天书解译,已脱下了学究的深色长袍,穿上符合当今时代的休闲服式,返璞归真,回到了平民率直,具体的平淡现实中。无论专家教授,名俊彦,还是 隐士高人,布衣平民却能高谈阔论,甚至著书行文,这到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中畅所言的民主氛围。从已发表的红崖天书破解华章中,对天书的形成年代却认为末超过明朝,对天书内容的具体诠译,多从篆隶行草的手法分析,再对字划增减,位移,图解,而后得出内容殊异的谜底,使人更加相信天书凡人难识,即使是专家破解,亦非易事。可惜如此这般推导出的谜解,除了"凡人"之外,很少有专家同行表示认同。尽管如此,"凡人"还是对扑朔迷离,色彩斑斓的破解,兴趣盎然,仿佛在平淡的生活中又溶入文化品味,亦可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这些色彩斑斓的天书破解,与荧屏上的古装戏相仿,有宫闱秘闻,忠堂衰史;有废帝遁迹,藩镇藏宝;有巫师挂经,佛道符篆;有武功秘籍,外是生命,真是种类繁多,光怪陆离。

有学者认为,红崖天书是一署名"凤凰"的皇帝所为,其标题为"品",其怪异文字经解读为:"做官,必须明白民之痛苦,不要寻欢作乐,如酒贪色,不要为权力相互残杀,使民逃离家园,过着悲惨的生活。"

位自称为"凤凰"的皇帝,到使人想起了遁迹南荒的建文废帝。他虽然以"民为国本"的大道理在教育下属,口气中却带有隐隐忏悔。不过让人奇怪的是,哪一个达官显贵,会到黔中腹地去聆听他那篇卢梭式的<忏悔录>;呢?

《贵州通史.金石志》不仅认为是"苗民古书",而且更具体指出万彝族古文,难怪民国初年的著名学者姚茫艾对此寄托了无限希望。诗云:何时济火碑重出,汉刻非遥或可搜?诗中"济火"者,乃助蜀汉诸葛南征的彝族首领,当今贵州境内彝族的始祖。数年前,贵州大方县出土了《济火纪功碑》[8] ,碑中书刻乃原始变异的古彝文。这块古彝文纪功碑的出土,为破解千古之谜的红崖天书带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可惜今天史学界对此碑产生的年代仍然争论不休。证物尚且阙疑,又怎能以此为准破解天书呢?希望在杳茫中,只好留待有缘了!

尽管如此,仍有彝文学者,力排众议,提出了红崖天书乃"原始彝文"说,并破解"天书"内容如下:"陋、侯驻兵地,出兵打古糯(即贵阳),兵多如松、且猛勇,掳获了很多妇女和羊群。联合德余部族,攻打南边的濮人城池,占领濮人的地方。住在各地的彝人汉人,互相尊重,权利一样平等,共在崖下打牛做斋,很多男女青年,在崖下静听讲述战争的胜利,招待前来庆祝的客人。"

"原始彝文"非专业者莫识,因此少有知音,更难得到专家认同,结局当然是束之交阁,不过译释文字中却透出了远古蛮荒之地的原始气息,部落之间的战争不是罪过,而是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环境中所产生的一种群体生活方式,虽然难免有暴戾行为,它却是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因此首领没有居功的霸气,到体现了边疆居民和平共处的热烈庆祝场面。

这种"苗民古文"说,在关岭地区还流传着一个古老传说:爿羊柯部落的首领吉火,献宝中原归来,带着纣王的赏赐行至红崖山,突然发现远处的家乡已被外族入侵,山寨陷入一遍火海中。于是将国王赏赐的金银埋藏,在红崖上留下藏宝秘密后,下山投入战斗。因此,本地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红崖对白崖,金银十八抬,谁要识得破,雷打崖去抬秤来!

民谣中"红崖",指红崖山,"白崖"指境内花江峡谷的白马崖,并传说在坝陵河谷中有处叫"雷打崖"的洞中,有一杆很大的秤,谁要能识踊天书,即可获得十八担金银的奖励。这里的"十八抬"并非具体的度量,而是表示"很多、很多"。

民谣以朴素的悬赏方式,渲染了天书的神秘,这当然也是当前悬赏百万,破译天书的先声。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西方的科学思想渐渐传入老大的中华帝国。因此天书的探秘破解不知不觉溶入了先进的科学思想,完全摒弃了怪异的文字之说,认为红崖天书仅仅只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红崖上那些古怪而奇特的符号,只是岩石中珠砂、水银之类矿物所显示?quot;自然花纹"。由此结论,"可为古迹,但不得为书迹"。这也是"红崖古迹"法定称谓的由来。此论由精于文字声韵之学的姚华先生提出,并写下了《红崖古迹》诗一首:留节洞传石乳凝 ,字如蝌蚪谁能识?仙石几处纷难数,大篆遗文此开称。金铁中含形外著,州青文炳气潜蒸。山川盘郁多奇石,甫辟黔荒意结绳。

红崖天书千古迷,无论是禹迹殷碑说,还是苗文诸葛说,都肯定了红崖天书的人文历史价值,将天书的内容当成了一段轶事,一曲古歌,一部史迹,一种传说。这些轶事,古歌,史迹,传说虽然都未赢得专家的首肯,却也不失为一家之说,是孜孜求解的人们在正二八经地做学学问,可是有位清代的诗人,却认为红崖天书是一位"好事者"的恶作剧,姑且称之为"好事者为之"说吧。这位名叫张文焕[9] 的学者,写了首一首<红崖碑歌>:莽莽榛棘中,多年无人识,好事者为之,仿佛意窥测。殷宗纪功阙,汉相名其德。考据疑应阙。诗人认为,有关汉文字的考据都值得商榷,因为红崖天书是"好事者"的杰作。虽然"好事者"作为概念是十分模糊的,但是人们却喜欢去探究"好事者"到底是谁?显然难有结果。不过,这种"好事者为之"说倒给天书破解的第二次浪潮带来了纷繁离奇的内容,甚至给酷爱自然的人们带来了一份意想不及的惊喜,使天书的破解给天书的神秘音符带来了全新的诠释。扩充了天书解根的象限,使天书的通俗化破解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一道专家学者尚且搔耳抓腮 的千古之谜,亦拥有了万头攒动的芸芸众生介入,有识都无不赞叹,天书之谜,破解有日!

E C 、 马云(2014-11-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