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清徐民间社火(2)

家乡区县: 山西省清徐县

九、铁棍
徐沟铁棍是一项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它把戏剧和传说中的故事人物,用杂技的艺术手段巧妙的组合在一起,以舞蹈的步伐在街市人流中翩翩起舞,表演着各种各样精彩的节目故事,让人看上去活像一出出无言的戏剧,空中的舞蹈。为此,民间俗称:“徐沟的铁棍爱煞人”。
十、大头娃娃
大头娃娃,民间俗称“金童玉女”,属中国历史上道教文化内容。在民间社火游行队伍中,大头娃娃头戴(大头)面具,扮演金童者,手执“宝剑”与“打将鞭”,扮演玉女者,手举“拂尘”与“鸡毛掸”,人数多少不等,一并挥舞着手中道具走在队伍前头,以示开路。
十一、大头人
大头人是清徐明清时代赛神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因表演者头带面具较大,故称。表演者身着戏装,表现对象一般为神话传说中的“二十八宿”、“十二门人”、“八洞神仙”等等。在游行队伍行进时,他们各自手执道具跳跃舞蹈,在十字街头,还会摘去面具为观众唱几段“太原秧歌”或者“祁太秧歌”。
十二、放炮
放炮亦称放鞭炮,它是清徐社火活动中必须配备的内容之一。历史上清徐不少村社就传承着“配炮药”与“卷炮”技艺,因而,在“闹社火”时,便可造出大量鞭炮,以供使用。在游行前放炮,俗称“点炮开步”;在行进中放炮,俗称“轰鬼迎神”;在游行完将所带鞭炮全放响,俗称“全年通顺”。
十三、社家锣鼓
清徐社家锣鼓种类繁杂,花样颇多且特有根底,每逢元宵佳节,各种乐队都会上街头一展才艺。清徐社家锣鼓的名号有“迎神锣鼓”、“迎春锣鼓”、“迎鼓”、“锣鼓队”、“小鼓儿滚锣钗”、“西洋鼓”、“洋鼓洋号”、“狗相咬”、“扭秧歌”、“八音会”、“粗吹打”、“细吹打”等等。
十四、八音会
八音会俗称“细吹打”,主要由鼓板、唢呐、笙、胡胡、锣、钹、铙、小锣组成。但梆子、管子、哨子、三弦、二胡等乐器则往往夹在其中。特别在元宵节大闹“红火”时,八音会往往会组织十几人或者几十人的团队随队行进。那真是: “钹咬铙,声如涛,笙与箫,满市曹,唢呐嘟嘟
十五、粗吹打
粗吹打主要由鼓、锣、钹、铙、粗唢呐组成。粗吹打在社火游行行进中主要以敲锣打鼓为主,其节奏感特强,便于游行人员步踏鼓点、有序行进。而唢呐则是有时套几曲,有时不套,如牛斗虎、扭秧歌、狗相咬,便属于这种曲牌。

傻瓜(2014-11-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