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清徐民间社火(3)

家乡区县: 山西省清徐县

十六、迎鼓
迎鼓活动主要分布在清徐县东于、高白一带。高白村元宵夜闹社火,全村共分十八社,放火时施行“鸡毛转帖”。实际是将放火信息传遍全村全社的意思。这就需迎鼓队敲着锣鼓马不停蹄地在全村转游着传送信息,聚集人群并增加节日气氛。
十七、二鬼搬跤
二鬼搬跤在社火表演中以丑角行当出现。二鬼实际上由一个人表演。其丑角一般是爬着表演的,他双手倒穿着两只鞋子,这样,双手同双脚便形成对峙态势。而表演者一旦爬下,绑在背上的一对假人便可直立起来,亦形成对峙,撕扯扭打,民间趣味十足。
十八、刘三推车
刘三推车是清徐社火传统节目之一,其中具备浓厚的戏剧情节。俗称“刘三推推车,推着老婆看秧歌。”此节目以一男一女为一组,推车的是“老汉”,坐车的是“老婆”;车是“独轮车”。其实车是用竹竿和布料所扎的彩车,车轮画在布料上。车架子挂在“女人”的肩上,推车上盘着的双腿是假的。
十九、跑旱船
清徐素称北方水乡,故此便有船文化。旱船多为一男一女两人组成,男的多为老船夫,女的多为小娘子。船由竹竿、绸缎扎制而成,上面绣有莲花、水鸭、鸳鸯、水纹等五颜六色的图案,十分美丽。船用彩带挂在小娘子的肩上,随着人的走动摇来晃去,民间艺术性很强。
二十、竹马
竹马亦称“队子马”。原为塞北草原文化,元代以后流传到山西晋中一带,并在此安家落户。竹马用竹竿扎架,外面用绸缎制作奔马形象。社火表演时,将竹马挂在人的脖子上,而人则站在马的中间,舞蹈起来人带着马跑。骑手多为女人,她们一手挥舞马鞭,一手扇着扎扇,有时鱼贯而行,有时横排飞奔,有时悠闲自得,有时急驰狂舞,表演性极强。
二十一、回娘家
回娘家这一社火节目产生于民国初期。其素材内容为一对青年夫妇抱着婴儿、骑着毛驴,行进在回娘家的路上。主题表现的是当时民间对和谐美满生活的期盼与向往,情节诙谐,笑料百出,民间情调颇为浓厚。多少年来,深受人民群众喜欢。
二十二、扇舞
扇舞以节目中的妇女手执两把绢面大扎扇翩翩起舞而得名。扇舞素常以多人组队,参与者一般为青年妇女。她们身穿彩衣,腰扎飘带,出演时都须“包头”打扮。在社火游行队伍行进时,她们脚踏鼓点,舞步轻盈,手舞扎扇,婀娜多姿,极具表现力。
二十三、霸王鞭
霸王鞭盛行于解放初期,属于民间舞蹈。起初参与者多为小姑娘与少女,后来才不断有中、老年妇女加入。霸王鞭以舞蹈者手执一条或两条双端扎有五彩绢絮的木棒(是谓霸王鞭)而得名。霸王鞭舞姿有其较为严格的套路,非常强调步伐、舞姿与鼓点的和谐与统一。
二十四、花鼓队
花鼓队又称腰鼓队,以其舞蹈队员腰间所系长鼓得名。腰鼓多以中青年妇女为队员。队员在社火游行时皆需包头画妆,戏装打扮。行进中步调须一致、鼓声须统一、舞姿须整齐,是民间红火中独具风格、声色皆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之一。

傻瓜(2014-11-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