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前,清徐城和全国各地一样,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最红火。
当年,李闯王率领义军,一路冲杀拼打,收复众多城镇,时至正月,战旗直指清徐城。清徐城内的官员早吓的屁滚尿流,哪有心思组织正月十五闹元宵。那年,不论官、商,还是老百姓,谁也没有在正月张灯结彩,也没有准备烟花、炮火,闹元宵。据传说,当义军攻打下交城后时,李闯王问:“前面是什么城?”谋士答:“清源城,是您的救命恩人原米脂县县令罗好仁老家,他已告老还乡,正在城内养老。”闯王得知后,为报罗好仁县令救命之恩,命令军队全部偃旗息鼓,不准打挠老人休息,从清徐城西门外官道,夜过清徐城。并写诗一首:“白石照青州,洪水绕城流,民无三辈富,清官不到头。”
当时国内战乱,百姓饱受战争之苦,而清徐城内的百姓却平平安安,未惊动一草一木。大家为报答李闯王不扰民、不进城,也不纳粮之恩。各家各户自筹份子钱,自制架火,自挂红灯,大闹红火,以示感谢。由于正月大部分时间都已耽搁,制做架火的工匠们紧赶、慢赶,到正月十五也没有做完架火上的花炮。而官员、商家们,也想把各乡各村的红火调进县城热闹一番,欢庆一番。一来调节缓和战争氛围,压压惊;二来请亲朋好友聚一聚,叙一叙,因明王朝摇摇欲坠,可由官员们下令、富商们花钱邀请,没有一家闹社火的答应正月十五来清徐城,异口同声都说十五在本乡闹社火,十五过后再十六一准进清徐城闹红火。后经大家商定,清徐县城以后闹红火高潮就改在正月十六了。官商们为了挽回正月十五没闹成红火的面子,后来把正月十六的红火闹的越来越大,以显示权力和财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