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皇家寺院·佛祖道场——义县奉国寺(俗称大佛寺),坐落在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县城内,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是辽朝自称释迦牟尼转世的圣宗皇帝——耶律隆绪在母亲萧太后(萧绰)故里所建的皇家寺院。走进东北,它的文化个性与三秦大地截然不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里并不是中华文化的中心,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它的文化是贫瘠而单调的,倒是以突出的特色和完整的遗存,使辉煌的中华文化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完美。在辽宁义县城内东北一隅,有一个完整的佛寺建筑——奉国寺。凡是途经此地的游人或是当地百姓,都会自然地想走进奉国寺,观览进香。这是因为,这座佛教寺院为国内所仅存的辽代建筑。 奉国寺,初叫咸熙寺,又因为大雄宝殿内有七尊大佛,俗称大佛寺,金代改为奉国寺,奉国寺建于辽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经历代修葺,形成了目前较为完整的建筑局。大雄殿建筑。大雄殿位于南北中轴线的北端,耸立在高阔的月上,是五脊单檐庑殿式建筑,是寺内保存下来的惟一一座建筑,也是国内辽代木构遗迹中面积最大的建筑。支撑整个大殿的是梁、柱枋、斗拱组成的木结构,中国古代佛教寺院建筑。奉国寺遗存有中国古代佛教寺院最古老最大的大雄宝殿,世界最古老最大最精美的彩塑佛像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2005年由辽宁省人民政府提名,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历史由来
奉国寺位于义县城内东街,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初名咸熙寺,又称大佛寺或七佛寺,金代改称奉国寺。
寺内主要建筑为大雄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大的单层木结构建筑。殿筑于高3米的台基之上,为五脊单檐庑殿式,面阔九间,长48.2米,进深五间,宽25.13米,高达21米,建筑面积1829平方米。殿前开三门,殿内76尊座佛为辽代所塑。左起依次为迦叶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毗舍浮佛、拘那舍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皆端坐于须弥座上,通高9米以上。正中的毗婆尸佛合座高达9.5米。每佛前左右各有一协侍相对而立,高2.5米。大殿梁架和斗拱上有辽代彩画,四壁有元代壁画,历经近千年,而彩绘至今清晰可见。寺内还有金、元、明、清重修奉国寺碑十余甬。山门、牌楼、无量殿等均为清代所建。奉国寺始建时建筑规模宏大,金明昌三年(1192)、元大德七年(1303)碑刻记载:“宝殿穹临,高堂双峙,隆楼杰阁,金碧辉焕,潭潭大厦,楹以千计。非独甲于东营,视佗郡亦为甲。宝殿崔嵬,俨居七佛,法堂宏敞,可纳千僧。飞楼曜日以高撑,危阁倚云而对峙。旁架长廊二百间,中塑一百贰拾贤圣。可谓天东胜事之甲。”
奉国寺大雄宝殿为单檐庑殿顶,平面长方形,前设月台。月台上的左钟亭、右碑亭为清代增建。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投影面积近2000平方米,柱中面积1211.4平方米,柱础上皮至脊榑中总高15.83米。大木构架为庑殿式十架椽屋用四柱,六椽栿前四椽栿后乳栿,山面乳栿劄牵3层,全部用重梁。各层梁栿间的结点,全部用隔架铺作,各架间以多层攀间枋相联,而且随着柱子升起而升高,形成整体缓和上升的弧线,是已知唐宋木构建筑中的孤例。六椽栿以上用四椽栿和平梁,驼峰承蜀柱,交丁华抹颏栱及人字叉手合捧脊榑。石雕柱础有5种。檐柱多用忍冬草,内柱多用牡丹及云头勾连等图案。内槽七间砖坛上连排7尊大佛,高6.75米,仰莲须弥座高2.06米,在明清多次彩妆中,仍透出辽代造像的庄严与丰腴。殿内还保存有辽绘飞天等彩画。20世纪50、60年代国家数次拨款予以维护。70年代成立奉国寺文物保管所,负责保护与管理。1984年进行以大雄宝殿为重点的全面修缮,完善了防火防雷设施,扩大了保护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咸熙寺,金代改名为奉国寺,因大雄宝殿内塑有七尊大佛,故又名七佛寺或大佛寺。位于义县东街路北,始建于辽代开泰九年(1020年),前人曾有“宝殿崔嵬,法堂宏敞,飞楼高撑,危阁对峙”的描绘,可见当时规模之大。后经历代战火的破坏,今仅存大雄宝殿、无量殿、碑亭、牌坊等建筑,但仍不失为现存的最大的辽代寺院。大雄宝殿极为壮丽,是当今仅存的辽代木结构单层建筑。大雄宝殿建在砖砌高台上,高21米,面阔55.6米,进深32.8米,前开三门,后辟一门,异常雄伟。宝殿内梁枋、斗拱及梁架底面上,至今保留着辽代的飞天、荷花、牡丹等彩绘数十幅。这些彩绘,不仅笔法细腻,而且形象生动;宝殿内柱础为石造,其四周雕以牡丹、莲花等图案。这些图案,不仅刀法遒劲,而且线条分明,均为世所罕见的辽代艺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